首页 理论教育旅行费用法:有效控制旅行开销

旅行费用法:有效控制旅行开销

【摘要】:旅行费用法自问世以来已有30余年历史。通常所说的旅行费用法就是指这种模型。旅行费用法实际应用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划区。旅行费用法最大的优点是理论通俗易懂,没有复杂的数学模型;所需数据可通过调查、年鉴和有关统计资料获得。

旅行费用法(TCM),又叫费用支出法或游憩费用法,起源于如何评价消费者从其所利用的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效益 (OECD,1996;李金昌等,1999;Chavas,jean Paul et al.,1989)。它是通过往返交通费、门票费、餐饮费、住宿费、设施运作费、摄影费、购买纪念品和土特产的费用、购买或租借设备费以及停车费和电话费等旅行费用资料确定某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者剩余,并以此来估算该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同一般的商品不同,它没有明确的价格。消费者在进行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时,往往不需要花钱,或者只支付少量的入场费,而仅凭入场费很难反映出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后来,有些研究者发现,尽管生态系统服务接近于免费供应,但是在进行消费时仍然要付出代价。这主要表现在消费生态系统服务时,要花往返交通费、时间费用及其他有关费用。因此,可以通过综合考虑这些费用的方法,来确立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TCM 是发达国家最流行的游憩价值评价标准方法,当然也是估算生态旅游价值的方法。TCM 是在20世纪50~60年代提出并完善的,随后遭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但20世纪80年代后日益盛行,并广泛用于评价各种野外游憩活动的利用价值。1984年,台湾使用此法对其森林游憩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其结果是台湾25个森林游憩区价值为160亿元台币。1987年,英国林业委员会根据众议院公共账户委员会 (PAC)推荐的方法即TCM,对林业委员会所属的90万hm2森林的游憩价值进行系统评价,其结果为100万~5300万英镑(陈应发,1994)。

TCM 的最大贡献是对消费者剩余的创造性应用。公共商品消费具有非排它性的特征,其边际效用为零,因而其消费者剩余也没法计算。TCM 首次把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引入公共商品价值评估,并计算出其数值,这不仅是公共商品价值评估领域的一大突破,而且对其他公共商品的价值评估也有着借鉴意义。

旅行费用法自问世以来已有30余年历史。其方法渐趋完善,并已发展出三个模型,即分区模型、个体模型和随机效用模型。

2.3.8.1 分区模型

分区模型是由Clawson和Knetsch设计的。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基础模型,应用较广。通常所说的旅行费用法就是指这种模型。该模型设计时依据了下面几个假设条件:①所有旅行者使用生态系统服务获得的总效益没有差异,且总效益等于边际旅游者的旅行费用;②边际旅游者的消费者剩余为零;③所有人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斜率,即所有的人,不管距离生态系统多远,在给定的费用条件下进行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数量是相同的;④旅行费用是一种可靠的替代价格。旅行费用法实际应用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划区。即以生态系统所在地为中心,将其周围地区划分为距离不等的同心圆区。距离不同,旅行费用就有差别;距离越大,旅行费用越高。

第二步,进行游客调查。以此确定消费者的出发地、旅行费用、旅行率和其他各种社会经济特征。

第三步,回归分析。以旅游率为因变量,以旅行费用和其他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确定方程,得到“全经验”的需求曲线。其具体数学关系式为

式中:Qi为旅游率,即所考虑的各地区范围内的居民到该生态系统来旅游的人数占其总人口数的比率;TC 为旅行费用;X1,X2,…,Xn为包括收入、教育水平和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量。

第四步,积分求值。依据上述所得“全经验”需求曲线,采用积分法、梯形面积加和法等适当方式计算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www.chuimin.cn)

2.3.8.2 个体模型

旅行费用法个体模型 (Individual Model)是对分区模型进行修正得到的。1973年,Brown等最早使用该种模型。其具体形式通常为

式中:V 为一个旅游者每年到一个旅游地的次数;TC 为平均每次到该旅游地的旅行费用;X1为收入水平;X2为平均每次在该旅游地停留的时间;X3为是否具有可替代的旅游地,没有为0,有为1;X4为旅游者其他变量。

旅行费用法个体模型采用旅游者个体数据,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分区模型的缺陷,即取消了分区模型将同一分区内的所有人都视为同质个体的硬性假设。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进,使之更接近于现实。此外,它也比较容易处理时间的机会成本、替代旅游场所等问题。因此,该个体模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展。

2.3.8.3 随机效用模型

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旅游场所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替代性。如在某地存在旅游场所A与B,对于旅游者而言,是到A 处还是到B处消费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特别是对A、B两处的情况不甚了解时更是这样。因此,如果不考虑替代旅游场所,将高估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这是分区模型和个体模型难以解决的。针对这种情况,Freeman于1993年提出了随机效用模型 (Random Utility Model)。它是针对旅游者面临着许多可替代的旅游地,如何作出旅游决定的选择行为模型,具体形式为

式中:Uji为旅游者i选择旅游地j 时的效用;Mi为旅游者i 的收入;Cji为旅游者i 到旅游地j 的旅行费用;Qj为生态系统服务的特点;Si为旅游者i 的其他社会经济变量;Eji为不可观察效用,假设为随机的。

随机效用模型将生态系统服务的特点 (Qj)引入模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它的应用开拓了更加宽广的空间。通过该模型,不仅可以评估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价值,而且可以更好地评估某一区域的景观价值。

旅行费用法是通过旅行费用,建立描述无价格的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曲线 (严格地说,是一种“全经验”曲线),进而求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方法。个体模型和随机效用模型是针对分区模型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的。个体模型较适用于以当地居民为主要游客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分区模型宜于以广大范围人口为主要游客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随机效用模型则常用于评估旅游地生态系统变化引起的价值变化和新增景观的价值。

旅行费用法(TCM)最大的优点是理论通俗易懂,没有复杂的数学模型;所需数据可通过调查、年鉴和有关统计资料获得。另外,TCM 将消费者作为主体评价生态旅游价值,以人为中心,以实际支出作为其旅游价值的替代,体现了市场条件下生态旅游价值的形成机制。TCM 的局限性如下:①TCM 将效益等同于消费者剩余。该法用旅游者的消费者剩余代替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这就导致其结果难以与通过其他方法得到的货币度量结果相比。其主要原因是两者对待消费者剩余的态度不同。货币度量法常常忽略消费者剩余,如果要进行比较,必须先作必要的调整。②效益是现有收入的分配函数,与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因此,TCM 计算出的消费者剩余并未反映游憩地的自身价值,而是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种反映。例如,同一块游憩地应用TCM 评价时,其游憩价值在游客多的年份大,在游客少的年初份则小。在该理论中,效益是通过那些能够支付得起旅游费用的人的效益来体现的,忽略了收入低暂时不能去旅游的人的效益。因为收入低的人,暂时没有这笔费用去旅游,当他们的收入提高后,才可能加入生态系统服务消费者的行列。因此,对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地方,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否则,所得结论将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③TCM 中的许多费用并不是为享受生态系统游憩而支出的。④该方法不能说明游憩者少的森林如热带雨林的巨大游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