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淳安狮城元宵三舞:迎龙灯、迎百子灯、抬台杠

淳安狮城元宵三舞:迎龙灯、迎百子灯、抬台杠

【摘要】:原遂安县城狮城,每逢元宵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三舞”,即“迎龙灯、迎百子灯、抬台杠”三项闹元宵活动。故遂安狮城地势有“五狮围城赶一球,一狮赶出头”之说。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规模盛大的狮城元宵“三舞”。狮城元宵三舞第一舞为迎百子灯。第三舞为迎龙灯。狮城元宵三舞“三舞”结束后,菩萨归位,板凳、台杠留于来年再用,其他道具都集中到儒学前广场上,焚香祭拜后烧掉,以祭祀东海龙王。

原遂安县城狮城,每逢元宵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三舞”,即“迎龙灯、迎百子灯、抬台杠”三项闹元宵活动。传说,这“三舞”均与东海龙王为民除害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里有一修炼千年的乌龟精,早就对龙宫里的那颗夜明珠垂涎三尺。一年元宵日,乌龟精趁龙王不在,就口含夜明珠腾空而逃,东海龙王发现后执剑追赶。乌龟精逃至遂安狮城地域上空时,见背后龙王追来,脱口一声:“不好!”夜明珠随即掉落在地。夜明珠的银光和跌落的响声惊动了深山里的五头猛狮,它们拼命赶来抢夺宝珠。

东海龙王杀死了乌龟精,它俯首往下一看,见那夜明珠已落地生根,又见那五头猛狮正在为争夺宝珠而拼命。它想,五狮自伤是小事,若殃及百姓事就大了,便用宝剑往下一指,说声:“定!”五头猛狮竟被定住了,那颗夜明珠也失去了万道银光。东海龙王见取不回夜明珠,只得失望而返。

后来,在唐武德四年(621),遂安县治从武强溪源头的木连村迁至夜明珠落地的区域。为纪念东海龙王舍宝珠护百姓,为民除害,即将新县城取名为“狮城”;将夜明珠落地生根的地方取名“圆珠墩”;在五头猛狮定住之地建了五座庙宇,并根据它们当时不同的姿势,分别取名为伏狮庙、跃狮庙、踞狮庙、蹲狮庙和卧狮庙。故遂安狮城地势有“五狮围城赶一球,一狮赶出头”之说。

狮城建成后,每到元宵日,人们总看见一条长龙在城镇的上空盘旋,久久不愿离去。大家猜测可能是东海龙王舍不下它钟爱的夜明珠,每逢失落之日都会来看看。于是,懂得感恩的狮城人就制作板凳龙,在板凳上装饰各形各色的灯,以舞“迎龙灯”敬迎东海龙王;在“圆珠墩”竹园的每根毛竹上挂满圆珠灯(小灯笼),使夜明珠重放银光,满足东海龙王的心愿;据传东海龙王尤爱看童男童女之戏,遂以童男童女扮活“台扛”表演,使它忘却失珠之痛。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规模盛大的狮城元宵“三舞”。

狮城元宵三舞

第一舞为迎百子灯。其道具是用6-7米左右长且留有竹枝的毛竹,数量一般在20根左右,每根竹枝上挂50至60只圆珠灯(小灯笼)。灯笼用蔑作骨架,外蒙各色油纸或绸面料、内可燃烛。

第二舞为抬台杠。每台台扛的铁杆上,均绑有三名10至12岁灵巧的童男童女,装扮成刘备、关公、张飞或梁山伯、祝英台和Y环等戏曲人物,可边行走边翻跟头,神态十分可爱。每台台杠由四个青壮后生抬,一般有六至八台,多时达十台左右。(www.chuimin.cn)

第三舞为迎龙灯。迎龙灯即板凳龙,也是由龙头、板凳龙身、龙尾衔接而成,与河村板龙相似。只不过狮城的板凳龙身上除了装饰写有或贴有利市吉语的彩灯外,还插三角小彩旗和纸质花瓶,而且板凳的数量多,龙身显得特别长。如其板凳龙的龙身主要由仙师庙(五姓合建的庙)有份的狮城方、余、毛、任、王五大姓氏提供,一板凳龙身为一排,每姓氏要各做40排,计200排,叫正排。除了正排之外,其他姓氏及周边村也加入,则叫助排,助排无固定数,一般都有100多排以上。这样,单龙身就有300多排(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元宵竟达400多排),长近600余米。

元宵凌晨,二十支左右的百子灯队伍就全部集中在县衙门前,每根毛竹由两名青壮后生撑舞,竹枝上50至60只圆珠灯皆燃亮,烛光在晨曦中闪烁,疑似繁星落凡间。队伍沿街巡舞时,前有鼓乐队敲锣打鼓引领,途中街坊四邻鞭炮迎送。队伍从县衙门口出发,经东大街、东门,折过横街、至南门,再沿下西坑路过太平桥,经儒学前至西门,过碧玉亭,沿西大街到北大街至北门,返回沿北大街至县衙门口转折直大街,环太平桥,经下西坑路北段重返回县衙门口。巡舞路线遍至狮城主要街道,接近中午才能结束。

中午,台杠上街巡游。台杠上街有八台左右,乐队引路,鼓乐高奏,童男童女在台扛上边表演戏文里的动作边翻跟头,街坊四邻沿街观看并放鞭炮迎送,兴致高的看客中意哪个童男或童女,还向他(她)的衣兜里塞红包。台杠的巡游路线基本上与迎百子灯的相同,一般在下午四至五时结束。

下午,龙头、龙尾及300多排板凳龙就赶往狮城大西门外的仙师庙前集中,清点无误后即开始接龙。龙接毕,待台杠上街巡游一阵子后,即开始迎龙灯巡舞。迎龙灯队伍上街,前面是大幡旗、鼓乐队开路,中间是近600米长的板凳龙,因是白天,龙身上的小灯笼内未点燃蜡烛,殿后的是以童子菩萨为主的三尊菩萨。每尊菩萨各坐一小轿,每轿由四名青壮年抬着行进。迎龙灯队伍从仙师庙门前出发,然后从大西门进城,先后沿太平桥过碧玉亭、姚家弄、北大街、东大街,转府厅路、横街、南大街,回转经黄家墩、下西坑路,过太平桥到儒学前广场拆龙吃晚饭。

晚饭后,迎龙灯巡舞重新开始。这次巡游要到县衙门前接龙,并将龙身上的花瓶、三角彩旗取下,灯笼内点燃蜡烛,龙接好后龙头在县衙大门前的直大街上,龙尾已拖到大西门,犹以一条巨型火龙。这次巡游是由县衙门前的直大街出发,沿东大街至东门,过府厅路,经下西坑路过太平桥、碧玉亭到儒学前广场。在儒学广场,舞龙队开始舞龙表演,先绕场巡舞,再依次表演长形疾走、翻腾跳跃、盘龙叩首、三门出入后拆龙结束。迎龙灯巡游时,狮城万人空巷,沿街人山人海,迎龙灯队伍所经之处鞭炮震耳欲聋,鼓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既热闹又壮观。

狮城元宵三舞

“三舞”结束后,菩萨归位,板凳、台杠留于来年再用,其他道具都集中到儒学前广场上,焚香祭拜后烧掉,以祭祀东海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