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淳安传统舞蹈:罗神竹舞,起源于汪川村

淳安传统舞蹈:罗神竹舞,起源于汪川村

【摘要】:威坪地区流行正月初一撑罗神竹舞的习俗,起源是汪川村。正月初一,挑选六个手劲大的后生撑罗神竹,八个后生任护竹人员,加上吹打乐队等组成撑罗神竹舞的队伍,并统一着装。在行进过程中,罗神竹时而倒向街道两旁队伍,时而又突然竖起,并反复倒起舞动。改编后的“罗神竹舞”,还曾参加中国·杭州千岛湖秀水节大型文化踩街演出,获得好评。

威坪地区流行正月初一撑罗神竹舞的习俗,起源是汪川村。

相传很早以前,汪川源的徐姓家族几代单传,人丁不旺。有一年盛夏,从云岭过来一位过路客,到徐家讨茶解渴,徐家大嫂便端来一碗冷茶,见他汗流满面,气喘吁吁,便随手抓了撮老谷糠撒进碗里,交给客人就匆匆入内。客人不知何故,只得坐在门口慢慢边吹谷糠边喝冷茶。好一会,过路客才将冷茶喝完。他渴也解了,气也顺了,便起身在门口东看看、西看看。这时徐家大嫂又端来一碗刚烧的茶,碗里还放了新采的春茶,老远就闻到甘甜的清香。徐家大嫂热情地要过路客慢慢喝、歇歇脚,她又返回灶房给客人做点吃的以填肚皮。

过路客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位大嫂是怕自己渴急了喝冷茶要呛着才故意放谷糠的,又见她烧水泡茶、生火做饭,心里既敬重又感激,便有心要点拨她。过路客告辞时郑重地对徐家大嫂说:“此地并非居家阳基,若想兴旺繁衍,须速迁至对面阳山脚竹园处,切记,切记!”说罢扬长而去。

当晚,徐家大嫂将过路客的话告诉了丈夫,第二天便迁居至阳山脚园竹处了。后来,徐家大嫂果然生了9个儿子。这时徐家夫妇才知道,那位过路客便是开“金口”的罗隐秀才。罗隐开了“金口”,哪有不发之理?至清代,徐姓一家有千灶万丁之说,成为有名的“七都七条源,第一数汪川”的好地方。

由于徐氏是经罗隐秀才的点拨,迁居至竹园处后才兴旺发达的,后人就敬罗隐秀才为神,修建了“罗神殿”;视竹子为生儿育女之“神”。每逢红白喜事都去竹园焚香烧纸。后来,汪川徐氏又逐渐演变为正月初一撑“罗神舞”的传统习俗。(www.chuimin.cn)

罗神竹舞

每年除夕,汪川村人就到毛竹园里挑选一根高大的毛竹,再将毛竹连根挖来置于“罗神殿”旁,并冠为“罗神竹”。罗神竹枝上挂满十二生肖饰品和福禄寿利市彩头,供人朝拜、求子、祈福。正月初一,挑选六个手劲大的后生撑罗神竹,八个后生任护竹人员,加上吹打乐队等组成撑罗神竹舞的队伍,并统一着装。上午八时正,在大鼓鼓点的指挥下,罗神竹由三个后生(另三个轮番代替)撑起从罗神殿启程,前有锣鼓队鸣锣开道,后有鞭炮、礼花相送,队伍沿村缓缓行进。在行进过程中,罗神竹时而倒向街道两旁队伍,时而又突然竖起,并反复倒起舞动。罗神竹倾倒时,观众便趁机抢摘竹枝上的十二生肖饰品或福禄寿利市彩头,以抢到者为荣、为幸;竖起时,引得观众一片喝彩声,直到全部抢光,演出才结束。

后来,威坪镇综合文化站对传统的“罗神竹舞”进行了改编,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设了大型罗隐塑像,并将塑像置于滑轮彩车上;重新编排了舞蹈阵式与动作;还新增了手持花篮的衬舞组合,既丰富了内容又更具观赏性,使“罗神竹舞”适宜于大型广场表演。改编后的“罗神竹舞”,还曾参加中国·杭州千岛湖秀水节大型文化踩街演出,获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