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丁家畈花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

丁家畈花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

【摘要】:丁家畈花灯,是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活动,在屏门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度。旧时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丁家畈村都要连舞三日的花灯,以此来闹元宵。其实,丁家畈村舞花灯的本意并不是闹元宵的,而以此来镇村对面那座火焰山的。丁家畈花灯曾参加2007中国·杭州千岛湖秀水节大型文化踩街活动,荣获最佳表演奖;2008年还有幸在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

丁家畈花灯,是一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活动,在屏门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度。旧时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丁家畈村都要连舞三日的花灯,以此来闹元宵。届时,全村倾巢而出,人人参与,吸引四邻八舍,围观者挤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其实,丁家畈村舞花灯的本意并不是闹元宵的,而以此来镇村对面那座火焰山的。

据花灯传人王伯标介绍:丁家畈村世居有郑、王两姓,祖上两姓就不和,常闹矛盾,甚至大打出手。因此,村运不好,年成不熟,村民们总是三病四痛,两姓族长伤透了脑筋。于是,两姓族长结伴去请教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你们村对面那座山是火焰山,火焰山直对村舍,哪有村民脾气秉性不暴躁之理?根源在火焰山对村里的风水不利。若想镇住火焰山,一是两姓合建座祠堂,祠堂大门似虎口对着火焰山,以虎镇山;二是制作大型芭蕉扇,沿街巡游,以扇灭火。只有除邪扶正,才能保村民安康,促两姓和睦。

后来,丁家畈村果真照风水先生的指点,建成了祠堂,舞芭蕉扇巡游。说来也怪,从此丁家畈人脾气和了,矛盾纠纷没了,年成熟了,病痛也消了。为了庆贺两姓和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民安康,借闹元宵之机舞起了芭蕉扇。后为丰富闹元宵活动,使其更具观赏性,将芭蕉扇改为芭蕉灯并增加了其他灯型,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大型花灯会。

丁家畈花灯(www.chuimin.cn)

据史料记载,丁家畈花灯会始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在专舞芭蕉灯的基础增加了关公刀灯、八锤灯、船形灯、鱼灯、瓜灯及十二生肖灯等。所有灯造型各异,色彩艳丽,下端均悬挂流苏或长穗,底部镶根锄柄粗细、高1.5米左右,漆成红色的木柄,以便撑舞。配有两面高5—6米的大彩幡,彩幡上竖书利市联对;另配一面长方形彩旗,上竖书“丁家畈花灯”;再配十余面三角形彩旗,镶有牙边,旗面上画有各种吉祥图案等。舞花灯人员着装分两种,在本村闹元宵时着便装;外出表演需统一着演出服,即黄衣黄裤,男演员头扎红色阔条巾,女演员梳发髻,也扎红色阔条巾。

花灯闹元宵演出较为简单,其阵式大致为:先锣鼓开道,再依次为队旗、彩幡,然后是长长的花灯队。巡演路线为:先沿村街巡游,再出村绕村巡游,最后在开阔场地绕场巡游即可。

外出演出的表演阵式要复杂点,除了列队巡游外,还要在场子上表演环圈、穿插、交叉、游八字等队形变化的舞蹈动作。

丁家畈花灯曾参加2007中国·杭州千岛湖秀水节大型文化踩街活动,荣获最佳表演奖;2008年还有幸在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