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淳安传统舞蹈《宋村拉狮》,古艺重现、惊艳亮相!

淳安传统舞蹈《宋村拉狮》,古艺重现、惊艳亮相!

【摘要】:宋村拉狮原名叫“贺城拉狮”,因新安江移民而几近失传,后经宋村乡挖掘整理,制作道具,拜师求艺,才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重放光彩,故改称“宋村拉狮”。宋村拉狮这项传统民间舞蹈自被挖掘整理、包装编排、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后,即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惊,曾多次在县内重大节庆日亮相,也赢得了殊荣。

宋村拉狮原名叫“贺城拉狮”,因新安江移民而几近失传,后经宋村乡挖掘整理,制作道具,拜师求艺,才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重放光彩,故改称“宋村拉狮”。贺城拉狮历史悠久,见明清县志记载,每逢春节元宵、二月二、三月三、端午、中元、中秋、重阳、下元等民间传统节日,各村都有各具特色的歌舞活动,尤以跳竹马、跳狮子、舞龙灯、花灯会、高跷、露台、秋千、旱船最为盛行。跳狮子有布狮和拉狮两种。拉狮是先将精制的狮子装于台架内,由幕后人拉线操纵,表演狮子戏球之类的各种动作,几近木偶表演,别有风采。

“贺城拉狮”主要盛行于贺城、茶园及原遂安县汾口一带。解放初期拉狮表演队有几十支,民间拉狮艺人几百人,逢年过节十分活跃。1959年因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大多古城镇被淹没,大批拉狮表演艺人迁移江西、安徽等地,留下的极少。随着时间的流逝,淳安几乎已没有拉狮表演艺人,贺城拉狮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今只保留在一些老年人的记忆里,濒临失传,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005年,在淳安县文广新局和宋村乡政府的支持下,以乡综合文化站为主体,把几近失传的拉狮这一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制作道具,拜师求艺,让它重放异彩。当时,宋村乡对传承拉狮艺术很重视,专门从永康请来了拉狮表演的老师傅来传授,挑选精干人员培训了整整半个月,初步掌握了拉狮舞的基本要领,“宋村拉狮”队伍就这样成立了。

拉狮道具制作工艺很复杂。拉狮一般由露台、狮子、绳子三部分组成。露台为正方形,边长2米左右不等,高0.8米左右,露台四角竖着4根红漆柱子支撑着顶棚,顶棚一般用黄色油布或黄布制作,四面临空,形似人工亭子。露台架子上各个部位都刻饰龙凤花鸟等吉祥图案,特别是四根支柱和外伸的棍子上都是刻龙雕凤的。架子用的材料一般用杉木、樟木和乌桕木,这些木料轻便、易于雕刻等特点。以前的架子是由四个小伙子抬的,现在改成用轮子了,所以,在架子的底部安装了四个轮子,要表演时,就由4名小伙子推着往前走。

狮子一般分一大四小五只(只数不等),用竹蔑做骨架,外面蒙上绸布,狮子头部饰有浓浓的鬃毛,鬃毛较长,从脸面的两侧披下,狮子口内设有活动机关,可张可合,配上一对铜铃似的眼睛,表演起来活灵活现,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宋村拉狮”表演其实说简单也简单的,并没有规定的程式,以奇、闹为特点。先将精制的狮子装于台架内,由幕后人拉线操纵,表演狮子戏球之类的各种动作,几近木偶表演。一般是置五只大大小小不同的狮子,有时候也可以七只或九只,还有一人是拉绣球的,球是一只红、黄、蓝、绿、白、黑六色西瓜绣球。大狮子居中,小狮子在大狮两侧,藏卧在露台棚中。

一只狮子需要2人掌控4根绳子,五只狮子加上绣球,需要11人,再加上推车的4人,锣鼓乐队至少5人,一场下来至少20人。表演时,随着表演者的拉动,五只狮子或前、或后、或跃、或快、或慢,逗人惊奇、欢闹,煞是好看。(www.chuimin.cn)

宋村拉狮表演用打击乐,乐器以边鼓、大小堂鼓、小锣、苏钹、半苏锣和先锋、唢呐多种乐器为主,并根据狮子向前、退后、跳跃等动作变换乐曲节奏。

拉狮表演其实近似于木偶戏,由绳子操控,但操控拉狮的绳子有20多根粗麻绳,力气太小的,一场演出拉不下来。所以要想表演好,就要拼命拉,狮子摆动大,那样才好看。一开始学的人,头几天就像干了很重的体力活一样,手臂会非常酸痛的。

如今,农村大部分中青年都在外打工,留下的多为老人,所以需要2 0人队伍的拉狮表演,已经很难成为常态化的节目。为此,应引起重视。如或成立乡镇拉狮队,可在本乡镇内挑选人员;或以某中心村为主体,邻村为辅,成立联合拉狮队,以解人员不足之困,使拉狮艺术传承下去。

宋村拉狮这项传统民间舞蹈自被挖掘整理、包装编排、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后,即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惊,曾多次在县内重大节庆日亮相,也赢得了殊荣。

2006年12月15日,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宋村拉狮舞亮相千岛湖秀水节文化踩街并一举成名;2008年3月30日,宋村拉狮应邀赴上海参加2008上海“桃花节·海曲乡韵”民间文艺表演,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