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淳安传统舞蹈卷:左口竹龙的由来

淳安传统舞蹈卷:左口竹龙的由来

【摘要】:当地百姓认为,竹子器具是褚老伯伯特有的行装,竹子又是一种很吉祥的物种,于是,瑶村和显后两个村就用竹子编制褚老伯伯龙头竹竿拐杖抛向空中化作青龙、黄龙的形状,制作一条青龙、一条黄龙,每条龙长50米左右,并在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元宵期间组织村民舞之,以表达对褚老伯伯的怀念,同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话说很早以前,淳安十八都源里有户褚姓人家,生有三个儿子,因家境贫寒,最小的儿子就给财主家当放牛娃。

褚老三很聪明,也很勤快,凡事一学就会。他白天放牛,回来就帮大人一起做家务,忙完手上的活,才吃晚饭,饭后空闲时,喜欢到街上看人下棋。他边看边学,等有棋盘空着,就和在一旁看棋的人一起走上几局,时间长了也就学会了,而且棋艺提高很快。财主的儿子也很喜欢下棋,经常邀请褚老三一起下,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朋友,还买了付棋送给他。从此褚老三有了自己的棋,于是就用这付棋让和他一起放牛的小朋友都成了小棋迷。

有一天,褚老三和小伙伴们像往常一样,将牛牵到十八都源口,把牛往十八都源里一赶,他们又开始下棋了。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到傍晚时分他们歇下心爱的象棋去找牛,其他几位小朋友的牛很快就找到了,唯有褚老三放的牛没有找到。于是,大家都帮他一起找,找到天黑也不见牛的踪影只得回家。老财主听说牛找不到了,火冒三丈,冲着褚老三大发雷霆:“你不把牛找回来,就别想吃饭,还要赔!”褚老三只得忍受饥饿,摸黑出门去寻找走失的牛。他一路走,一路呼喊着唤牛归来的号子,找了一整个晚上仍没找到牛。后来找到十八都源头的金紫尖脚下,天都快亮了,这时的褚老三,饥肠辘辘,两眼发蒙,双腿发软,睡意难忍,真想倒下就睡。就在此时,褚老三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道光亮,他好奇地走上前去一看,原来是四个老翁在下棋,旁边还有很多吃的,饿了一日一夜的他,看到吃的东西,垂涎三尺。此时,其中一位老翁发现褚老三那个样子,便抓了一把给他,他狼吞虎咽地全吃下了肚子,肚子不饿了,又继续看他们下棋,也忘记了找牛的事。又看了他们下了几盘棋,肚子还没饿,棋还没看过瘾,下棋的老翁又抓了一把吃的给他,并催他快快回家。褚老三很听话,向四个下棋老翁道了谢,告了别,便又往回寻找牛去了。

褚老三一路返回一路找,还是没有找到牛。可是返回时路上的一切都变了,如果没有那条溪,他还找不到回来的路哩;村里的人,城里的人都不认识了,原来的财主家也找不到了。后来褚老三才知道, 自己虽然只看了几盘棋,人世间已经过了数百年,他无亲无友,无家可归,无奈之下,就去当了佛门弟子。褚老三在佛门很是勤快,在师父的指点下饱读医书,学医采药,钻研法术,竟成高僧,出门化缘时,经常在民间问诊行医,方圆百里,百姓求医都来庙里找他,深受乡民爱戴。为方便百姓求医,褚老三离开了山高路远的寺庙,只身在左口显后村的岱山岭龙岩洞隐居修行,专为当地百姓治病消灾,有求必应,药到病除,而且看病从不收钱,当地百姓尊称他为“褚老伯伯”。

褚老伯伯出门行医有个特别的行装,用竹篓当药箱,竹筒当茶壶,龙头竹竿当拐杖,竹篓边上还插了一束竹丝棒。据说他这套行装都有特殊的功能:竹篓药箱,是用粽叶做内层,能防雨防潮;竹筒茶壶装的是圣水;龙头竹竿拐杖里面是空的,装的是预先煎制好的仙丹;竹篓边上插的那一束竹丝棒,是用来做法术的。他在民间行医,小病用竹筒装的圣水,病人喝了便好;遇到疑难杂症,就让病人吃下龙头竹竿拐杖里装的仙丹,药到病除,能逢凶化吉;如遇天气干旱,他会用竹丝棒朝天旋舞,天上就会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及时雨来。

有一年,久旱无雨,褚老伯伯使其法,雨下得不大,未能缓解旱情。于是,他叫显后村村民在村前溪滩中央搭建一座高台,摆设香案,褚老伯伯登上高台,点烛焚香,燃纸洒酒,将手中龙头竹竿拐杖抛向空中,双手合拜苍天,口诵咒语,只见龙头拐杖化作青龙在空中腾飞,顿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青龙口喷水柱,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缓解了旱情,使当地庄稼喜获丰收。

左口竹龙(www.chuimin.cn)

又有一年,久雨不止,良田被淹,村庄进水,褚老伯伯也用此法防涝,龙头拐杖抛向空中时,竟化作黄龙在空中腾飞,黄龙口喷火光,暴雨便倾刻停止,为民消灾。此后,青龙降雨、黄龙防涝,左口一带就常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了。

这样的好日子过了好多年,有一年的农历九月十九,褚老伯伯告别了乡亲,腾云驾雾归仙而去,从此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了。于是,众人在褚老伯伯隐居住过的岱山岭龙岩洞修了座庙宇,立了他的塑像,焚香祭拜,每逢旱涝灾情,到庙里求之都很灵验。为了缅怀褚老伯伯的功德,显后村的民众还在每年农历九月十九他归仙之日为其举办庙会

褚老伯伯还未归仙前,他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到瑶村和显后这两个村里来和大家一起欢度元宵;归仙后,两村民众就举办舞龙活动,以示纪念。

舞什么样的龙来纪念呢?当地百姓认为,竹子器具是褚老伯伯特有的行装,竹子又是一种很吉祥的物种,于是,瑶村和显后两个村就用竹子编制褚老伯伯龙头竹竿拐杖抛向空中化作青龙、黄龙的形状,制作一条青龙、一条黄龙,每条龙长50米左右,并在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元宵期间组织村民舞之,以表达对褚老伯伯的怀念,同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相传,瑶村和显后两个村元宵舞竹龙的习俗至少有上千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