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际旅游客流地理分布格局解析

国际旅游客流地理分布格局解析

【摘要】:这10个国家的国际旅游接待人次合计,约占全球总量的54%。如果我们按照世界旅游组织对全球五大旅游区的划分,对其中各个地区的国际旅游接待量作一番观察,便可更为清楚地发现全世界国际旅游客流的基本流向,以及全球国际旅游接待量的地区分布格局。促成全球国际旅游分布格局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此庞大的国际旅游客流在世界各地的分布状况如何,或者说,这些国际旅游客源主要流向了世界上的哪些地区或国别?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1986~1991年的统计数字,国际旅游接待量(不含国际一日游接待量)居世界前10名的国家一直都是法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英国、墨西哥、德国和加拿大。这10个国家的国际旅游接待人次合计,超过当时全球国际旅游人次总量的60%。在当年的这10大国际旅游接待国中,有7个是欧洲国家,3个是美洲国家。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10大国际旅游接待国的构成及其排位情况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在10大国际旅游接待国构成方面最明显的变化便是中国(内地)作为唯一亚洲国家的入围。根据世界旅游组织1999~2000年的统计,该年世界10大国际旅游接待国的构成和排名顺序依次为法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中国(内地)、英国、俄罗斯、墨西哥、加拿大和德国。这10个国家的国际旅游接待人次合计,约占全球总量的54%。在这10大国际旅游接待国中,欧洲国家占了6个,美洲国家有3个,亚洲国家则是中国。

进入21世纪之后,除了加拿大的退出,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和土耳其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的入围之外,世界10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构成情况基本维持稳定,没有出现比较显著的变化(见表8-2)。但是,从表8-2中我们可以发现,2006年这10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接待人次合计,约占全球总量的46.7%,与2000年时的54%相比,在全球国际旅游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已经明显减小。此外,我们还可从表7-3中发现,2006年这10大旅游目的地的国际旅游收入合计,约占全球总额的50.5%,与20世纪90年代之前超过60%的情况相比,在全球国际旅游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更是已经明显缩水。

表8-2 2000~2006年世界10大国际旅游目的地(接待量:百万人次)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和亚太旅游协会(PATA)相关资料整理。

表8-3 2004~2006年世界10大国际旅游收入国(单位:十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亚太旅游协会(PATA)相关资料整理。

如果我们按照世界旅游组织对全球五大旅游区的划分,对其中各个地区的国际旅游接待量作一番观察,便可更为清楚地发现全世界国际旅游客流的基本流向,以及全球国际旅游接待量的地区分布格局(表8-4)。

表8-4 1997~2006年全球国际旅游接待量的地区分布格局(单位:百万人次)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和亚太旅游协会(PATA)相关资料整理。

通过观察表8-4中的统计数字,我们可以发现:

● 在国际旅游接待量方面,欧洲在全球市场中一直都占有最大的份额。以2006年的情况为例,欧洲的国际旅游接待量为4.6亿人次,占全球总量的54.5%。这意味着,全球超过半数的国际旅游活动都是在欧洲开展,说明欧洲是当今世界上国际旅游活动的中心接待地区,因而也是世界上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www.chuimin.cn)

● 进入21世纪后,亚太地区的国际旅游接待量开始超过美洲。2006年,亚太地区的国际旅游接待量达到近1.7亿人次,约占全球总量的20%,在各地区中居第二位。

● 美洲地区的国际旅游接待量已退居第三位。2006年,美洲的国际旅游接待量为1.36亿人次,约占全球国际旅游人次总量的16%。

● 上述三个地区的国际旅游接待量合计,占全球总量的70%。其余不足10%的市场份额则由中东和非洲地区分享。

上述数字显示,与进入21世纪之前的情况相比,全世界国际旅游客流分布格局的最大变化在于,欧—美—亚太“三足鼎立”的传统格局已经为欧—亚太—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所取代。导致这一变化的基本原因便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述各地区国际旅游接待量增长速度的变化,特别是亚太地区的迅速崛起。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有关统计数字,在从1960年到2006年的近半个世纪中,欧洲的国际旅游接待量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从1960年的72.5%下降为2006年的54.5%,减少了18个百分点;美洲所占的市场份额也从1960年的24.1%下降为2006年的16%,减少了8个百分点。与之相比,亚太地区始终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国际游客接待量在全球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从1960年的不足2%增至2006年的20%。基于长期以来亚太地区国际旅游业远远领先于欧美的发展速度,人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普遍预测,21世纪全球国际旅游发展的重心将会向亚太地区倾斜。这一预测如今已经为事实所验证。

表8-5 2010~2020年全世界及各地区国际旅游接待量预测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UNWTO)。

促成全球国际旅游分布格局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和该地区居民出国旅游需求的发育,区内客源市场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增加。在另一方面,由于该地区旅游业开发工作和对外营销的力度不断加强,增大了该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区外旅游者——特别是欧美旅游者——前来该地区访问。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在这一地区中,除了日本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不计,韩国、新加坡等国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已经被国际社会认定为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和地区。东盟组织成员国中的马来西亚、泰国也已经实现经济起飞。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作为该地区大国的中国和印度迅速崛起,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更是令国际社会瞩目。总之,在亚洲社会经济繁荣与发展的过程中,该地区各国中的中产阶级队伍得以壮大。这些有支付能力的旅游消费者在出国旅游时,首先会选择的旅游目的地便是本地区内的邻近国家,从而增大了区内国际旅游客源的基础。世界旅游组织(UNWTO)和亚太旅游协会(PATA)的统计数据都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该地区的区内国际游客接待量平均每年增长15%,到1990年已达到2500万人次。在另一方面,随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开发实力的增强,使得很多区内国家和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和增强旅游设施建设的同时,旅游接待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都有了迅速的提高,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欧美旅游者来访。

第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美地区各国旅游需求市场的成熟,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有些国家的出国旅游市场规模已接近“封顶”程度,因而其出国旅游人次很难再有大幅度的增长。由于欧美地区的国际旅游客源主要为区内客源,以及欧美两地互为主要客源地,因此,不论是欧洲还是美洲,在国际旅游接待量方面都难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第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旅游客源地,欧洲的旅游消费者对欧洲区内各主要旅游目的地多已比较熟悉,因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势必会寻求去欧洲以外的国家或地区作长距离旅游,以寻找新的乐趣与满足,其中一个主要去处便是亚太地区。最近20年来,欧洲居民的远程出国旅游一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