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者信良知,气不乱-传习录

学者信良知,气不乱-传习录

【摘要】:“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岩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

先生曰:“用功到精处,愈著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著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

“杨慈湖不为无见,又著在无声无臭上见了。”

“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岩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

①杨慈湖:杨简(1140~1226),字敬仲,号慈湖,浙江慈溪人。陆九渊弟子,南宋哲学家,官至宝漠阁学士。

先生说:“功夫越到了精妙的地方,越不能用语言表达,说理就越困难。如果执意于精妙的地方,全体的功夫反倒会被拘泥了。”(www.chuimin.cn)

又说:“杨慈湖并非没有自己的见解,只是他又执意于无声无臭上罢了。”

“人在一天当中,就把古今的世界都经历了一遍,只是人们没有察觉。当夜气清明的时候,没有视觉和听觉,也没有思虑与行动,心怀平定淡然,这就是羲皇的世界;而清晨的时候,神清气朗,气息明朗,庄严肃穆,就是尧、舜时代的样子;到了中午之前,人们用礼仪交往,气度井然,就是夏、商、周三代时的状况;而到了正午之后,神气渐昏,人事往来繁乱,那就是春秋战国时的世界。待到渐渐进入了昏夜,万物都安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灭的世界了。学者只要信得过良知,不被气扰乱,就能时时都做个羲皇时代的人。”

《孝经》上说:“高却不倾危,就能长期保持尊贵;满却不外溢,就能长期保持富足。”要能做到这些,其实都在微妙处。这些微妙的地方,好像可以知道,又好像不可以知道;好像可以看到,又好像不可以看到。所以智士贤人处心积虑地去探求它,开始时就能审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