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未发之中”,就是良知罢了,没有前后、内外之分,是浑然一体的。“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另有一个“已发”存在。......
2023-11-21
或问“未发”“已发”。
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
问曰:“‘未发’未尝不和。‘已发’未尝不中。譬如钟声,未扣不付谓无,即扣不付谓有。毕竟有个扣与不扣,何如?”
先生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即扣时也只是寂天默地。”
有人请教“未发”和“已发”的问题。(www.chuimin.cn)
先生说:“只因为后世儒生们已经把‘未发’和‘已发’分开来说了,所以,我只能说个没有未发、已发,让人们自己思考明白。因为如果我说有已发、未发,听的人就还是会沦落到后世儒生们的见解当中去。如果真的明白了根本没有什么未发、已发,再说有未发、已发,那也无妨。因为原本就是有未发和已发存在的。”
又问:“未发,未尝不平和;已发,也未尝不中正。好比敲钟的声音,没有敲击的时候不能说它就不存在,而敲击了之后也不能说就有了。毕竟还是有个敲和没敲的区别。是这样的吗?”
先生说:“没有敲的时候原来也是惊天动地的,敲打了之后,也同样是寂静的天地。”
王阳明论未发、已发,一般就良知自体言,并无时间上的动静之分。良知内在于人心人性,即体即用,即存有即活动,即未发即已发,即静即动。这里,他就以敲钟来比喻已发未发,更突出了良知有体有用、圆融无碍的特征。敲与不敲本无区别,能静心凝听,虽未敲响,却似闻其音袅袅;心不在焉,虽已敲动,却似闻非闻。闻之在身,乐之在心,心不乐,则闻过似非。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未发之中”,就是良知罢了,没有前后、内外之分,是浑然一体的。“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另有一个“已发”存在。......
2023-11-21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义理不会有固定不变的所在,它根本无法穷尽。所以我跟你讲学,你稍有收获,就停滞不前,是不对的。即使再学习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不能停止。”......
2023-11-21
①荀子性恶之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王阳明认为,哲学家对于人性的许多争论,在一义下都是可以消融的,因为性最终来说只是同一个本体,并非有不同的本体。孟子的“性善”说是从本体上讲的,荀子的“性恶”说是从发用上讲的。这里,王阳明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一体收摄,给出了他自己的圆融的人性论。......
2023-11-21
无有作好、无有作恶,意为没有自私的好恶。善恶起于人的心念,遵循天理,心念不起,则无善恶分别,视天地为一体;为心念起处,为气所动,动则生恶。他们懂得善恶是人为的分别,顺应自然即可达至善的境界。......
2023-11-21
夏良胜,字子中,与陈九川交往密切。王阳明则认为本体不分内外。后来在洪都时,九川又与于中、国裳讨论‘内外’的学说。于中、国裳都说:“事物本就有内外之分,要在内外并行用功,不能有所间断。”就是说,无论就本体方面还是就功夫方面而言,阳明都是反对“有内外”的。......
2023-11-21
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懦所谓“明善”之浅也。良知本来就是自然光明的。以前我们曾经当面讨论过“明善”的含义,“明则诚矣”,这并非朱熹解释“明善”时所说的那么肤浅。他说,良知本来自明,本就是一灵明的知觉主体,因此渣滓本不可能障蔽,“明则诚矣”。亦即强调以良知为主体,提起本心真做功夫,则渣滓不能成为障蔽。“万物皆备于我之心,就是‘明’,与万物相通的境界则是‘诚’。”......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