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佛氏传习录:揭示佛氏真实的相容之道

佛氏传习录:揭示佛氏真实的相容之道

【摘要】:相,佛教名词,相对“性”而言。佛教把一切事物的外观、形象、状态称之为“相”。这里王阳明指出,佛氏的消极哲学是,只怕累世,逃避现实;儒家是“出世间而即世间”的伦理哲学,入世致用,体用一源。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请问。

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①着相:执著于事物的外在形式。相,佛教名词,相对“性”而言。佛教把一切事物的外观、形象、状态称之为“相”。

先生曾说:“佛家提倡不执著于‘相’,而实际上却是执著于‘相’的。而儒家虽然提倡执著于‘相’,但实际上是不执著于‘相’的。”(www.chuimin.cn)

学生因此请教先生。

先生说:“佛教害怕为父子关系牵累,便逃离了父子亲情;害怕为君臣关系牵累,便逃脱了君臣道义;害怕为夫妻关系牵累,便逃脱了夫妻情分。这都是因为执著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才需要逃脱它们。而我们儒家学说,有正常的父子关系的,便顺势产生了仁爱之说;有正常的君臣关系的,就产生了忠义之说;有正常的夫妻关系的,便产生了礼节之说。像这样,又何曾执著过父子、君臣、夫妻的‘相’呢?”

相,是佛教名词,相对“性”而言。佛教把一切事物的外观、形象、状态称之为“相”。“着相”的意思是执著于事物的外在形式。离开家庭和世俗并不是一个“离相”的问题。这里王阳明指出,佛氏的消极哲学是,只怕累世,逃避现实;儒家是“出世间而即世间”的伦理哲学,入世致用,体用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