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15不闻不见,良知本体传习录

15不闻不见,良知本体传习录

【摘要】: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就是要用自己的心,超越外在的见闻,去见到那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体。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

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

佛说还不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骋,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学者时时刻刻学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功夫方有个实落处。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有位朋友举出了一个例子,说一位禅师把手指伸出来问:“你们大家看见了吗?”

众人都说看到了。(www.chuimin.cn)

然后禅师又把手指缩到袖子里去,又问:“你们还能够看见吗?”众人都说:“看不见了。”

禅师便说众人还没有见到性。这位朋友不懂得这段话的意思。

先生说:“手指有时能看到,有时看不到,但是,你悟到的性是一直都在的。人的心神只在所见所闻上驰骋,而不在看不到或听不到的东西上切实用功。但是,不见不闻才是良知的本体,戒慎恐惧则是致良知的功夫。学者时时刻刻都去寻找他看不见或听不到的本体,功夫才会有一个着落。待时间长了,功夫变得纯熟,那就不用再费力了,不用再提防检点,而真性自然也会生生不息了。岂能因为外在的见闻,而被它们牵累呢?”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就是要用自己的心,超越外在的见闻,去见到那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本体。手指是看得见的,道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道”包含在看得见的事物之中,关键在于要从心中问道。可惜绝大多数人都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只是因为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