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阳明那里,良知人人本有,但并非人人都能致良知。“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依良知所知而实落行之即是致良知。圣人也要做功夫,只不过圣人良知精明,做起来较易而已,而常人则蔽锢深,做起来困难一些罢了。......
2023-11-21
先生曰:“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①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先生曰:“人若知这良心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②。”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先生问:“九川于‘致知’之说,体验如何?”
九川曰:“自觉不同。往时操持常不得个恰好处,此乃是恰好处。”
先生曰:“可知是体来与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尽的。”
又曰:“此‘致知’二字,真是个千古圣传之秘,见到这里,‘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注释①心印:佛教禅宗语。谓不用语言文字,直接以心相印证,以期顿悟。②“灵丹”二句:出自《景德传灯录》“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
先生说:“把这些道理都理解透彻了,随便他万语千言,是非真伪,到眼前一看便会明白了。这和佛教所说的‘心印’相似,符合的就正确,不符合的就错误,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www.chuimin.cn)
先生说:“如果人熟知这良知的诀窍,无论多少歪思邪念,良知一旦察觉,自然会把它们消融掉。就像是一颗灵丹,能够点铁成金。”
欧阳崇一说:“先生已经把致良知的宗旨解说得淋漓尽致,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无法再进一步阐发。”
先生说:“怎么说得这么随便?你再用半年的功夫,看看会怎么样?再用一年的功夫,看看又会如何?功夫用的时间越长,就越会感觉不相同。这种感觉难以言表!”
先生说:“对于致知的学说,九川你体会得怎么样了?”
九川说:“自己感觉与以往有所不同了。以往时常把握不到恰到好处的地方,而现在就能感觉到恰当的地方了。”
先生说:“由此可见,体会得来的与听讲听到的就会有所不同。我最初给你讲解的时候,就知道你只是糊里糊涂的,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滋味。只要从这个恰到好处,再往深处体会,自然会有日新月异,那是没有止境的。”
先生又说:“这‘致知’两字,真是个圣贤们千古流传的诀窍,理解了这个‘致知’,就能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王阳明的“致知”说与朱熹本是一脉相承,但又有新的发展,主张“致知者,诚意之本;格物者,致知之实”“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致良知是一门必须实际体验的艺术,这门功夫内化至极又外化至极,能将所有玄远的意义感觉化,功夫愈久,愈觉不同,非言语所可形容。在程朱那里,千古圣人相传以道,而在王阳明看来,致良知则成为千古圣人相传之密旨,从而以致良知代替了圣人传道。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在王阳明那里,良知人人本有,但并非人人都能致良知。“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依良知所知而实落行之即是致良知。圣人也要做功夫,只不过圣人良知精明,做起来较易而已,而常人则蔽锢深,做起来困难一些罢了。......
2023-11-21
夏良胜,字子中,与陈九川交往密切。王阳明则认为本体不分内外。后来在洪都时,九川又与于中、国裳讨论‘内外’的学说。于中、国裳都说:“事物本就有内外之分,要在内外并行用功,不能有所间断。”就是说,无论就本体方面还是就功夫方面而言,阳明都是反对“有内外”的。......
2023-11-21
“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功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儒学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广大宏博,义理精微,功夫悉备,但归根到底只是正心二字,修身、正诚格致莫不是“正心”事。“致良知”是对人类至善之性的回归。......
2023-11-21
朱子以“敬”来让物上穷理和身心联系起来,王阳明认为方向既然反了,这里的平添一字是画蛇添足,不是孔门教法。从朱子和王阳明对《大学》的解释可以看出,二人在为学的趋向上的不同。朱子“格物致知”“居敬涵养”双向并进,而王阳明极力表彰复良知之本体,以诚意功夫统帅格致诚正。......
2023-11-21
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是青春期的孩子们生理发生了变化、性特征逐渐成熟,导致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变得不太服管教了。2.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在加大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发展水平上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2024-03-03
本调研问卷采用SPSS16.0专业统计软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统计。经χ2检验显示,不同性别、荣誉级别的教师对于教学反思的看法无显著差异。(多选)表3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调研结果显示,73.6%的教师选择反思“课上发生的事情及自己的疑问”;73.3%的教师选择“分析教学行为背后的原因”;37.9%的教师选择“通过思考,逐渐聚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1.4%的教师选择“其他”。......
2023-08-05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人群对页岩气的了解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人群对环境质量的感知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023-06-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