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蜀国时,蜀王曾亲自率军到葭萌抵抗,失败。《华阳国志·蜀志》说:“蜀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蜀王的另一个儿子则率领大队人马南迁。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安阳王发弩,弩折,遂败。后蜀王子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治封溪县。这表明蜀亡国后,蜀王族的一支,经蜀南地区入滇,逐步南迁,经漫长的岁月,在100多年后到达交州,曾在当地称雄一时。......
2023-09-30
这一节和上一节《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都是南大吉所录。南大吉,字元善,号瑞泉,陕西渭南人,是把王学传入关中之第一人。南大吉对王阳明的《传习录》推尊有加,在浙江绍兴刻《传习录》分上下两册,他刻《传习录》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因当时朝廷贬抑王学,南大吉为了“以身明道”,顶着极大压力,校订并续刻该书,颇有功于王学。这一点前面的《钱德洪序》中有交代。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①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瑕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②。
①忠信笃敬:出自《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②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出自《周易·系辞上》“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意为只有人的运用,才能使圣道发挥神妙作用。(www.chuimin.cn)
每天清晨,学生们拜见行拱手礼完毕,教师应当依次询问各个学生:在家里时,热爱父母尊敬兄长的心,是没有懈怠呢还是有失真切?温凊定省的礼节上,是没有能够身体力行还是无所欠缺?在街上往来行走时,是否步履谨慎而没有放荡不羁?一切言行心术,是否忠实笃信而没有欺妄?每个学生务必要如实应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老师要随时随地对学生给以委婉的教导和启发,然后让他们各自退回座位上去学习。
凡是吟唱诗词,必须仪容整洁,心气安定,声音要清朗,节奏需均衡,不急不躁,不因艰难而气馁,久而久之,自然会精神宣畅,心气平和。每个学校依据学生数量分四个班,每天轮流一个班吟唱诗词,而其余的学生便表情严肃、认真坐在席位上听他们诵读。每五天便让四个班在学校依次吟唱诗歌,每月初一、十五,集合各学校到书院里一起吟唱诗歌。
凡是学习礼仪,必须心思澄澈,肃除杂虑。老师要认真观察他们的礼仪细节、容貌举止,不因懒惰而疏忽,也不沮丧害羞,不粗野,从容自如而不迂缓,谨慎而不拘束紧张。久而久之,礼仪就会熟练,而德性也就坚定了。学生的班次像吟唱诗歌时一样,每隔一天便轮一个班学习礼仪,其余的班级表情严肃、认真地坐着观察。练习礼仪的当天,可以免除其他的功课。每十天就集合四个班在本校练习礼仪。每月的初一、十五集合各学校到书院一起练习礼仪。
老师教书不仅仅在乎数量的多少,贵在精熟。根据学生的天资禀性,能识二百字的人只教他们一百字,让学生的精力常常会有富余,就不会担心他们因辛苦而厌烦学习,相反会因为有所收获而愿意继续学习。诵读的时候,务必要让他们专心致志,口读心想,字字句句都反复体会,音节要抑扬顿挫,而心胸要宽广虚静。久而久之,自然会礼仪得当,更加聪明了。
每天的功课,先考察德性,然后是育书、背书,之后是学习礼仪或练习功课,最后再是反复读书、讲课、吟唱诗词。但凡练习礼仪、吟唱诗歌,都是为了常常存养小孩子们的本心,使他们喜爱学习孜孜不倦,没有闲暇工夫花在歪门邪道的事情上。教师们明白了这些,就知道如何施行了。虽然这里只大概说了一些。但“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各人去努力吧。
在古代学校中,教师的讲解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的基础,伦理道德规范的传授正是通过这一过程得以实现,即老师是知识的本元,没有知识,社会就不能得到教化和提升,所以,古时人家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可见老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显要。王阳明在本篇《教约》中规定了蒙学教学的更具体的方法。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秦攻蜀国时,蜀王曾亲自率军到葭萌抵抗,失败。《华阳国志·蜀志》说:“蜀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蜀王的另一个儿子则率领大队人马南迁。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安阳王发弩,弩折,遂败。后蜀王子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治封溪县。这表明蜀亡国后,蜀王族的一支,经蜀南地区入滇,逐步南迁,经漫长的岁月,在100多年后到达交州,曾在当地称雄一时。......
2023-09-30
志于道就是说志在追求和践行大道。有人就《论语》里“志于道”一章向先生请教。这里,王阳明首先肯定了“艺”对人生的美化或积极作用。同时,“艺”“义”“道”的内在统一,同是“调习此心”即致其知,使之熟于道。很明显,王阳明把道德情感内化为个体的审美心理,使人生审美化了,使“艺”为人生服务。......
2023-11-21
朱子认为天下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务必格尽天下之物,才能全知。王阳明在这里就叙述了自己早先格竹子之理这件事,告诉学生,“格物致知”不是根本的功夫,根本的功夫在于颠倒过来,先致知而后格物。......
2023-11-21
夏良胜,字子中,与陈九川交往密切。王阳明则认为本体不分内外。后来在洪都时,九川又与于中、国裳讨论‘内外’的学说。于中、国裳都说:“事物本就有内外之分,要在内外并行用功,不能有所间断。”就是说,无论就本体方面还是就功夫方面而言,阳明都是反对“有内外”的。......
2023-11-21
由上述可知,功包含了两个因素,即力和位移。图13-6广义力的虚功力状态;位移状态当力与位移的方向一致时,虚功为正值,当力与位移的方向相反时,虚功为负值。使力做虚功的位移,可以是荷载引起的位移、温度变化或支座移动等其他因素引起的位移,也可以是虚设的位移。......
2023-06-16
孔子学礼于老子。孔子常往问礼,先使子贡观焉。孔子既见老子,老子告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曰:“何书?”孔子归,三日不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2023-11-16
与基什王美巴拉格西同期的乌鲁克国王是杜姆兹,传说杜姆兹本是“一个渔夫”,因被选为乌鲁克女神伊南娜的丈夫,升级为乌鲁克第四位国王。后来伊南娜回心转意,为自己一时气愤而后悔,再下冥界拯救死亡的丈夫,不过也无法将杜姆兹完全带回人间,每年杜姆兹还是要在冥界待上六个月。等到苏美尔的新年,伊南娜才通过重重考验将杜姆兹从冥界带回来,他们两个结合让自然界恢复生机和繁荣,也就是春季。......
2023-10-15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王阳明不同意朱子将“学而时习之”的“学”字解为“效”而不解为“觉”的做法。他认为朱子将“学”解释为“效”,求之于外,违反“学”之作为“主体性觉醒”之原意,并重新解释。......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