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意识在指导行为方面比本能更好,但在最初,它却是最不能胜任那项工作的。只有生命本能才使思想和意志完全保持正常的状态。人的本能要求我们放弃那些无关紧要和不切实际的想法。愧疚、良心和理智不断地拒绝过去意识中所存在的东西,迫使自己忘掉过去的愚蠢行为;这样做完全是出自习惯和潜在的本能,否则又会是什么原因呢?......
2023-12-04
孟氏“尧舜之道,孝悌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使人于事君、处友、仁民、爱物,与凡动静语默间,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惟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故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此所以为“惟精惟一”之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施诸后世而无朝夕”①者也。
文蔚云:“欲于事亲从兄之间,而求所谓良知之学。”就自己用功得力处如此说,亦无不可。若曰“致其良知之真诚恻怛,以求尽夫事亲从兄之道焉”,亦无不可也。明道云:“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②”其说是矣。
①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意为后世要一直施行它,一朝一夕都不可以例外。出自《礼记·祭义》。
②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此段是程颐所言,见《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意为孝悌是行仁的根本,但不能说它是仁的根本。(www.chuimin.cn)
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它是就人的良知显现发挥最真切笃实、不被蒙蔽的地方提醒人,使人在侍奉君王、结交朋友、仁爱百姓、关爱万物,以至一切行动、静止、说话、沉默时,都只是在致他那一心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真诚恻隐的良知,那样的话,就自然无处不是圣道了。天下的事情虽然千变万化,无法穷尽,但只需用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真诚恻隐的良知去应付,就再不会有什么遗漏缺失,正是因为这当中只有一个良知的缘故。除了一心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良知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良知可以致了,所以孟子才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这正是“惟精惟一”的学说,放之四海而皆准,“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你说:“想通过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事情,求得所谓致良知的学问。”从自己着手用功这方面说,没有什么不可以。如果说“用良知的真诚恻隐,来探求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也没什么不可以。程颐先生说:“从孝悌开始施行仁义,孝悌是仁义中的一件事情,说它是行仁的根本是可以的,但说它是仁的根本就不对了。”这很对。
儒家的仁、义就是以孝为本。王阳明继承儒家的孝德是儒家所提倡的根本道德这一思想,视孝为人的良知本性。他认为,大家都致其事亲从兄的良知,就自然无不是道。因为天下之事物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尽,但只要致其事亲从兄之心,就会无所遗缺疏漏,所以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虽然意识在指导行为方面比本能更好,但在最初,它却是最不能胜任那项工作的。只有生命本能才使思想和意志完全保持正常的状态。人的本能要求我们放弃那些无关紧要和不切实际的想法。愧疚、良心和理智不断地拒绝过去意识中所存在的东西,迫使自己忘掉过去的愚蠢行为;这样做完全是出自习惯和潜在的本能,否则又会是什么原因呢?......
2023-12-04
本体如阳光,是虚,是明,是自然;七情是云,是雾。良知具有普照万物的廓然大公胸襟,它可以使七情自然流行,可以觉察七情之不正,并可使不正归之于正,但却不能认七情为良知本体。......
2023-11-21
三子,指伯夷、伊尹、柳下惠。王阳明认为,良知不在本体之中,而在本体之外,但巧和力并非两回事。受本体发用时,巧与力就是良知的外在表现,不受本体发用的巧、力,必然与“良知”背道而驰。......
2023-11-21
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①元神、元气、元精:道教名词,合称三元。另有说法认为三关为人身的三个穴位,是炼丹的道路。他认为,良知就是“心”,亦即“天理”,是一个无形象、无方所、超时空、越古今的绝对本体,它在人心之中,又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万事万物的生成者,因此天下万事万物及其变化,都“不出于此心之一理”,都统一在良知之上。......
2023-11-21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认清这一事实:第一,已有大批实验打破了语言的屏障,发掘出多种非语言的思维方式;第二,有关思维机制的科学理论已能相当精确地阐明这个问题。尽管他们被隔离于语言世界之外,但却表现出许多抽象思维的能力,比如修锁、玩牌、管理财务以及通过哑剧表演的方式相互娱乐。......
2024-01-23
虔诚,按照罗马人的理解,意指人类对其生命源泉的敬仰和依恋,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安稳生活。对事物的虔诚不是出于其内部的价值,而是鉴于其与虔诚者自身及其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然而,虔诚却是相当理性的,它是精神对其化身的感恩。但是,虔诚或真正的忠诚决不应当如此。事实上,虔诚只是与无私的理智联系在一起。对某些人来说,人类就是虔诚的对象。然而,这种虔诚非常模糊不清。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宇宙心怀虔诚呢?......
2023-12-04
前 言语言的无限魅力我从未见过对语言不感兴趣之人,撰写本书的目的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语言的好奇。如今,语言正在接受科学的“检阅”,学者们正努力为其建立起一套完备合理的知识体系,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它仍旧是个秘密。我将毫不吝啬地提供自己最为喜爱的语言案例,它们分别来自流行文化、日常生活、语言研究领域才华横溢的学术作家以及英语世界中最为优秀的语言大师。......
2024-01-23
而中国思想家则更注重社会伦理之学,以人性论为讨论中心。中国哲学并非没有宇宙论,但与人性论实密不可分,宇宙的根本原理即人生的根本原理。从先秦时代孟子、告子和荀子对人性善恶的争论,到汉唐之际流行的性三品说,再到宋明理学对心性问题的思考,都是围绕着人性展开的。老子的人性论是以超越情智为特征的,即所谓“常使民无知无欲”。下面再看一下艺术的内在结构。......
2023-1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