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以为名师的课就是经典,就是教学的样板,自己就无法超越。在听名师授课的过程中,不能淡化主体,忽视自我的存在,不能失去自我独立思考的意识。课堂是自己的,教师只有保持精神独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不盲目模仿,不禁锢思维,才能实现专业发展,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属于自己的高峰。......
2023-07-26
来书所询,草草奉复一二。近岁来山中讲学者,往往多说勿忘勿助功夫甚难。问之,则云才著意便是助,才不著意便是忘,所以甚难。区区因问之云:“忘是忘个甚么?助是助个甚么?”其人默然无对,始请问。区区因与说,我此间讲学,却只说个“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必有事焉”者,只是时时去“集义”。若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功夫,而或有时间断,此便是忘了,即须“勿忘”;时时去用“必有事”的功夫,而或有时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须“勿助”。其功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只就其间提撕警觉而已。若是功夫原不间断,即不须更说勿忘;原不欲速求效,即不须更说勿助。此其功夫何等明白简易!何等洒脱自在!今却不去“必有事”上用功,而乃悬空守着一个“勿忘勿助”。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甚么物来?吾恐火候未及调停,而锅已先破裂矣。
近日一种专在勿忘勿助上用功者,其病正是如此。终日悬空去做个勿忘,又悬空去做个勿助,奔奔荡荡,全无实落下手处。究竟功夫只做得个沉空守寂,学成一个痴①汉,才遇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此皆有志之士,而乃使之劳苦缠缚,担搁一生,皆由学术误人之故,甚可悯矣!
①痴:痴愚。
就来信里你问的问题,我草略地做了一些回答。近年,来山上讲学的人往往说“勿忘勿助”的功夫很难。问为什么,他们便说稍略在意就是助,一不用心就是忘,所以很难。我便问:“忘是忘了什么?助是助了什么?”他们都沉默着回答不出来,便向我请教。我告诉他们,我在这里讲学,只说个“必有事焉”,从没有“勿忘勿助”的说法。“必有事焉”,就是时时刻刻要“集义”。时时刻刻都在用“必有事”的功夫,如果有时有了中断,那就是“忘”,那就需要做到“勿忘”;时时刻刻在用“必有事”的功夫,而如果有时想要快速见效,那就是“助”了,那就需要“勿助”。所以功夫都用在“必有事焉”上;“勿忘勿助”,只能在其间有个提醒警觉的作用而已。如果功夫原本就是不间断的,就不需要说“勿忘”了;如果下功夫原本就不求速效,也就不需要说“勿助”了。这其中的功夫是何等简单易懂呀!何等洒脱自在呀!如今却不在“必有事”上用功,而是空谈一个“勿忘勿助”。就像是架锅煮饭,还不曾往锅里添水下米呢,就先去添柴烧火,真不知道能够煮出个什么东西来?恐怕火候还未来得及调好,锅就已经先被烧裂了。(www.chuimin.cn)
现在有一种专门在“勿忘勿助”上用功的人,他们的错误就在这里。成天空谈什么“勿忘勿助”,四处奔波,却全然没有下手的地方。到头来也只落得个死守空寂,成为一个痴呆汉。碰到一点事,便被牵滞得心绪烦乱,无法妥善应付。这些都是有志之士,却因此劳苦困扰,耽误一生,都是错误的学术误人啊,真是可惜!
王阳明认为,做功夫当以“必有事焉”为主,而“勿助勿忘”只是其间的提醒。“必有事焉”,就是中道,阳明心学特点就是简易直接,直达本心,当下呈现出中道,勿助勿忘只是一种辅助方法,这段文字体现了王阳明的高明之处。所以,没有沉默的意志,就没有光明的智慧;没有隐微的行为,就没有显著的功勋。”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青年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以为名师的课就是经典,就是教学的样板,自己就无法超越。在听名师授课的过程中,不能淡化主体,忽视自我的存在,不能失去自我独立思考的意识。课堂是自己的,教师只有保持精神独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不盲目模仿,不禁锢思维,才能实现专业发展,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属于自己的高峰。......
2023-07-26
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而万事万物都得到天理便是格物的功夫。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批评了朱熹的格物说,是即物穷理,故而分心理为二。朱子认为天下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务必格尽天下之物,才能全知。而王阳明自己的格物致知说,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是合心与理为一。......
2023-11-21
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懦所谓“明善”之浅也。良知本来就是自然光明的。以前我们曾经当面讨论过“明善”的含义,“明则诚矣”,这并非朱熹解释“明善”时所说的那么肤浅。他说,良知本来自明,本就是一灵明的知觉主体,因此渣滓本不可能障蔽,“明则诚矣”。亦即强调以良知为主体,提起本心真做功夫,则渣滓不能成为障蔽。“万物皆备于我之心,就是‘明’,与万物相通的境界则是‘诚’。”......
2023-11-21
答曰:“吾昔居滁①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②,方能察人病理。”......
2023-11-21
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当时人们专门把欺诈,不诚信当作自己的本心,而自己深陷进欺诈和不诚信的境地。......
2023-11-21
曾于戊辰岁[3]与先兄山[4]辑录为一册,继而《明名臣言行录》[5]及《续表忠记》[6]二书出,方知先大父南都更追谥“忠惠”矣,犹恨未及见其全稿也。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岁[9]七月初七日,孙男廪生鼎铉、曾孙庠生云谨志。[1]《跋一》及后一篇《跋二》系由原刻本的卷五移至卷七。[6]《续表忠记》:清康熙三十七年赵吉士编撰,共八卷。[7]壬午:为清康熙四十一年。[9]甲申岁:清康熙四十三年。......
2023-08-09
篇章结构是作者文体风格的一部分,自有其形式意义,译者应尽量保留以求形似。同时,篇章结构也显示着作品的脉络,译者必须有所把握,才能有效减少译误。译文2和译文3把分句3和4处理为并列关系。译文2把“高468米”译成从属部分,把“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作为主句,突出重心。......
2024-0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