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不同的犯罪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才能尽可能地将犯罪控制在社会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内。(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根源中国传统中存在根深蒂固的仁政思想,宽严相济的刑罚原则在我国源远流长。......
2024-01-21
仆之不肖,何敢以夫子之道为己任?顾其心亦已稍加疾痛之在身,是以彷徨四顾,将求其有助于我者,相与讲去其病耳。今诚得豪杰同志之士,扶持匡翼,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济于大同①,则仆之狂病固将脱然以愈,而终免于丧心之患矣。岂不快哉!
嗟乎!今诚欲求豪杰同志之士于天下,非如吾文蔚者而谁望之乎?如吾文蔚之才与志,诚足以援天下之溺者,今又既知其具之在我,而无假于外求矣,循是而充,若决河注海,孰得而御哉?文蔚所谓“一人信之不为少”,其又能逊以委之何人乎?
会稽素号山水之区。深林长谷,信步皆是;寒暑晦明,无时不宜;安居饱食,尘嚣无扰;良朋四集,道义日新;优哉游哉,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孔子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②仆与二三同志方将请事斯语,奚暇外慕?独其切肤之痛,乃有未能恝然者,辄复云云尔。咳疾暑毒,书札绝懒,盛使远来,迟留经月,临歧执笔,又不觉累纸。盖于相知之深,虽已缕缕至此,殊觉有所未能尽也。
①大同:古代儒家所推崇的理想社会。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②“不怨天”三句: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为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学习知识,通晓天理。(www.chuimin.cn)
鄙人才疏学浅,怎么敢声称以孔子的圣道作为己任?我心里也已经稍微明白了自身的毛病,因此心下彷徨,四处寻找能够对我有帮助的人,共同讲习,以除去我身上的毛病。现在真的能够得到你们这些有着共同志向的豪杰来提携匡正我,共同让良知在天下得以昌明,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致自己的良知,彼此安抚、启发,去除自私自利的毛病,清除谄媚、嫉妒、好胜和易怒的习惯,让天下得以大同,那么我的狂病自然会立刻痊愈,而最终免除丧心病狂的忧患。岂不是痛快!
哎!现在真的想要寻求志同道合的豪杰,除了文蔚你,我还能够指望谁呢?以你的才智与理想,确实足以拯救天下于困苦之中的了,现在既然已经知道良知就在自己心中,无须向外寻求,那么遵循着这个,加以扩充,就会像是决堤大河奔入大海,谁能抵御?你说“一人相信不算少”,又怎么能谦逊地委托给其他人呢?
会稽(南宋以后会稽名绍兴)处于有山有水的地方,茂密的树林、幽长的山谷,比比皆是;春夏秋冬,气候适宜;安静而远离尘俗;好友们从四方云集于此,对于道义日日都有新的见解;真是逍遥自在,天地间哪还会有这样的快乐!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我和两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想要遵循孔子的这句话去做,哪还有其他时间思慕心外之物?只是这切肤之痛,却不能无动于衷,于是回复了这封信。我因咳嗽加上暑热,懒得写信。你盛意拳拳地派人远道而来,迟迟逗留有大概一个月了,临行执笔,不知不觉又写了这么多。大概因为我们相知甚深,虽然已经如此详尽了,仍会觉得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王阳明生活的年代,繁荣掩盖着腐败,而腐败从社会诱发而入于廷臣,上行下效,宦风士习大坏,处于官学地位的程朱理学因僵化而对此种状况无能为力。为改变世风士习,阳明心学以回归自性良知,重新修持道德以臻于止善为最终目的。王阳明也觉得自己的力量有限,所以尽力争取志同道合的人。即使身有小恙,王阳明仍与朋友作长篇笔谈,且言犹未尽,意兴盎然。古代圣人,之所以不畏艰难和曲折,苦苦上下求索,正是为了教化于世,拯救于民。为天下人的忧虑而忧虑,是个人的快乐;为天下人谋求福利的辛苦,是个人的幸运。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我们应当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不同的犯罪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才能尽可能地将犯罪控制在社会所能容忍的限度之内。(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根源中国传统中存在根深蒂固的仁政思想,宽严相济的刑罚原则在我国源远流长。......
2024-01-21
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财产,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他们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又是中国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社会各界对工匠们的嘉奖与尊重,正是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与渴望。“工匠精神”正在成为一种时代的追求。新时代新气质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中国历来并不缺少工匠精神,反而是工匠传统最发达、工匠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2023-11-09
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懦所谓“明善”之浅也。良知本来就是自然光明的。以前我们曾经当面讨论过“明善”的含义,“明则诚矣”,这并非朱熹解释“明善”时所说的那么肤浅。他说,良知本来自明,本就是一灵明的知觉主体,因此渣滓本不可能障蔽,“明则诚矣”。亦即强调以良知为主体,提起本心真做功夫,则渣滓不能成为障蔽。“万物皆备于我之心,就是‘明’,与万物相通的境界则是‘诚’。”......
2023-11-21
答曰:“吾昔居滁①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②,方能察人病理。”......
2023-11-21
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①元神、元气、元精:道教名词,合称三元。另有说法认为三关为人身的三个穴位,是炼丹的道路。他认为,良知就是“心”,亦即“天理”,是一个无形象、无方所、超时空、越古今的绝对本体,它在人心之中,又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万事万物的生成者,因此天下万事万物及其变化,都“不出于此心之一理”,都统一在良知之上。......
2023-11-21
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当时人们专门把欺诈,不诚信当作自己的本心,而自己深陷进欺诈和不诚信的境地。......
2023-11-21
正确判定情势变更中的显失公平是适用此原则的重要前提,是解决情势变更适用的核心问题。故所谓“法律允许的限度”不应将其作为认定显失公平的依据。......
2024-0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