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体贴出来”表明他对“天理”有真切的理会,实有所得。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因为在他看来,“心”乃“天道之在我者”,人之“心”即天道、天理,并明确宣称:“只心便是天”。 大程认为,无论是“以心包诚”还是“以诚包心”都是以天与心分立为前提,从而使得彼此疏离分隔,故是二本。“言体天地之化,已剩一体字。只此便是天地之化,不可对此个别有天地。”......
2023-11-20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①有嫉而沮之者②,有恶而欲杀之者③。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④“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⑤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⑥。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言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⑦“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⑧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若其“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则固“无人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也。
①不知礼、东家丘:据《论语·八佾》载,孔子进入太庙,什么都问,有人就说孔子不知礼。东家丘:《孔子家语》云,孔子西邻有愚人,不知道孔子是圣人,称他为东家丘。
②有嫉而沮之者:《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任鲁国大司寇和代理宰相时,齐国害怕鲁国因此强大起来:“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说:“请尝先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齐人就送女乐给鲁国国君和当权者季孙氏,使鲁国国政荒废,孔子便离开鲁国。沮,同阻。
③有恶而欲杀之者:据《论语·述而》载,孔子周游列国,经过宋国时,有人想杀他。
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意为是那位知道自己做不到但还是一定要去做的人吗?出自《论语·宪问》。
⑤“鄙哉”四句:意为固执地敲违磬,真可鄙呀!既然没有人理解自己,就算了呗。出自《论语·宪问》。(www.chuimin.cn)
⑥“子路”四句:孔子到卫国去见名声不好的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去卫国之前,子路曾问孔子,如果卫君让他执政,他首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子路笑话他竟然迂到这种地步。
⑦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为我不跟天下的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出自《论语·微子》。
⑧果哉,末之难矣:意为隐者遁世如此坚决,没办法说服他了。出自《论语·宪问》。
孔子在世的时候,有的人评议他是谄媚之人,有的人讥笑他是奸佞的小人,有人诋毁他不够贤明,有人诽谤他不知礼仪,有人侮辱他是东家的孔丘,有人因嫉妒而败坏他的名声,有人憎恶并且欲图杀了他。即使像当时的晨门、荷蒉等贤士也会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然子路是孔子的门徒,仍旧不免会怀疑孔子的见识,对孔子的所作所为有不满,并且还认为孔子迂腐。当时不相信孔子的人,难道仅仅是十之二三吗?然而孔子仍旧是兢兢业业,就像是在路上寻找丢失的儿子一样,坐不暖席,匆匆忙忙,难道只是为了让别人相信、理解自己吗?是因为他有一份与天地万物同体的仁爱之心,迫切地感到了切肤之痛,即使想停也身不由己了。因此他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哎!如果不是真真正正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人,谁能明白孔子的心意呢?至于那些“遁世无闷”“乐天知命”的人,自然会“无人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了。
王阳明把责任与一体之仁联系在一起,将“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视为儒者的本怀,“知”天、“知”万物一体则必然要负起万物一体的责任。孔子一生,道路坎坷,惶惶然奔走列国而得不到重用。但他并不悲观,始终怀有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他勤学不辍,诲人不倦,对社会事务怀有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所以王阳明对孔子有如此的推崇。孔子与阳明,先圣后圣,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彰显儒家悲天悯人之怀,也成就了儒家人文化成之世界。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自家体贴出来”表明他对“天理”有真切的理会,实有所得。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因为在他看来,“心”乃“天道之在我者”,人之“心”即天道、天理,并明确宣称:“只心便是天”。 大程认为,无论是“以心包诚”还是“以诚包心”都是以天与心分立为前提,从而使得彼此疏离分隔,故是二本。“言体天地之化,已剩一体字。只此便是天地之化,不可对此个别有天地。”......
2023-11-20
①致其知温之良知,而后温之意始诚;致其知奉养之良知,而后奉养之意始诚。故曰“知至而后意诚”。①物格而后知至:出自《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条“格物-知至-意诚”的认识链,实际是一种思维逻辑。......
2023-11-21
《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即明白而可通,论其功夫,又易简而可入。做学问,贵在用心体悟。而且《大学》旧本流传了几千年,我如今来阅读它的词语句子,仍觉得明白通顺,而其中的功夫,既简易又可行。......
2023-11-21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学而》。王阳明不同意朱子将“学而时习之”的“学”字解为“效”而不解为“觉”的做法。他认为朱子将“学”解释为“效”,求之于外,违反“学”之作为“主体性觉醒”之原意,并重新解释。......
2023-11-21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他反对先知了再去行,认为知与行不过是一个过程的两面。如果只知不行,就是悬空思索;只行不知,就是盲目冥行。......
2023-11-21
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这可见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便可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十六年六月三日[1]本篇是1927年6月3日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演讲词,第一段原载1928年1月15日《乡教丛讯》第2卷第1期,题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终》。开头和结尾均引用王阳明的话,原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终”。......
2023-11-23
付学知年少时很喜欢乔叶说的“除了自己,你别无他物。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去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人都希望幸福快乐,殊不知,快乐不在远处,它就在每次你实现梦想的行为里,在你每一次潜心的阅读里,在你每一次匠心的写作里,在你每一次独特的思考里,在你每一次为自己负责的态度里。......
2023-11-07
王阳明援引了儒释道的本体论思辨,把主要是以封建义理为核心的良知上升到本体的高度。他宣称,良知与万物一体,万物也都在良知之内。心和良知、天理都是相通的,既是宇宙本原,又是万物主宰,又是人内心的崇高德性的标准。......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