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这里谈到志与功的问题,他认为,立志与为此做出努力是一致的,要为实现志向不断勤勤恳恳地做一切应当做的事,好的结果自然就会得到。在阳明看来,知识的长进和志向的实现,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渐积而前,先求充实,然后才能通达。......
2023-11-21
来教谓:“如必以学不资于外求,但当反观内省以为务,则‘正心’‘诚意’四字亦何不尽之有?何必于入门之际,便困以‘格物’一段功夫也?”
诚然诚然!若语其要,则“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功夫之详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为“精一”之学,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夫谓学必资于外求,是以己性为有外也,是“义外”也,“用智”者也;谓反观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①;“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②。此可以知“格物”之学矣。
“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功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谓穷理以尽性也。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学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认理为外,认物为外,而不知“义外”之说,孟子盖尝辟之,力至袭陷其内而不觉,岂非亦有似是而难明者欤?不可以不察也。
凡执事所以致疑于“格物”之说者,必谓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谓其专事于反观内省之为,而遗弃其讲习讨论之功也;必谓其一意于纲领本原之约,而脱略于支条节目之详也;必谓其沉溺于枯槁虚寂之偏,而不尽于物理人事之变也。审如是,岂但获罪于圣门,获罪于朱子?是邪说诬民,叛道乱正,人得而诛之也,而况于执事之正直哉?审如是,世之稍明训诂、闻先哲之绪论者,皆知其非也,而况执事之高明哉?凡某之所谓“格物”,其于朱子九条③之说,皆包罗统括于其中。但为之有要,作用不同,正所谓毫厘之差耳。然毫厘之差而千里之谬,实起于此,不可不辨。
①“精义入神”四句:出自《周易·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意为精研义理达到神妙的境界,便可以运用;运用所学而安身,可以提高品德修养。
②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意为这是天赋的德性,内则成己,外则成物,是综合内外的规律。出自《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③朱子九条:朱熹在《大学或问》中提出的关于格物致知功夫的九条方法。(www.chuimin.cn)
您的来信中说:“如果觉得学问不需要去心外求得,需要专心致力在自己身上反省体察,那么‘正心’‘诚意’这四个字,还有什么没说尽的呢?何必在入门的时候,便用‘格物’的功夫来使人困惑呢?”
很有道理!如果说到学问的关键,“修身”两个字便已经足够了,何必再说“正心”呢?“正心”两个字也已经足够了,何必又说个“诚意”呢?“诚意”两个字也已经足够了,何必又说了“致知”和“格物”?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做学问的功夫详细周密,然而,概括起来也只是一件事,这才是所谓的“精一”的学问,这里正是我们不能不认真思索的地方。天理、人性都没有内外之分,因此学问也不分内外。讲习讨论,未曾不是内;反观自省,未尝就把外遗弃了。如果以为学问一定要在心外求得,那就是认为人性也有外的部分,就是“义外”“用智”;如果认为反观内省是在自己的心内寻求,那就是认为人性还有内的部分了,就是“有我”“自私”,这些都是不明白人性是不会有内外之分的。所以说“精研义理到了神妙的境界,便可以运用来安身,来修养品德”“性之德,合内外之道也”。从这里,就可以知道“格物”的学说了。
“格物”,是《大学》指出的切实的下手的地方,自头至尾,从初学到成为圣人,都只是这个功夫,而不是仅仅在刚入门的阶段有“格物”的功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都是用来“修身”的,而“格物”,则是所用的功夫里能看得见的地方。所以“格物”,就是格心中的物,格意念中的物,格见识中的物;“正心”,则是让待物之心得到纠正;“诚意”,就是使待物之心精诚;“致知”,就是得到待物的知识。这难道有内外彼此的区分吗?天理唯有一个,就天理的凝聚而言,叫作性,就天理凝聚的主宰而言,就是心,就天理主宰的发动而言,叫作意,从天理发动时的明澈感悟而言,就是知,从天理的明澈感悟的感应对象而言,便是物。所以从物上来说天理需格,从知上来说天理需致,从意上来说天理需诚,从心上来说,天理需正。正,就是正天理;诚,就是诚天理;致,就是致天理;格,就是格天理,全是所谓的穷尽天理以尽性。天下没有本性之外的理,也没有本性之外的物。圣学不能昌明于天下,都是由于后世儒生把天理与事物当作本性之外的东西,而不知道孟子曾经批判过“义外”的学说,以至重蹈覆辙而没有觉悟,这里不是也有似是而非,难以弄明白的地方吗?所以不能不体察呀!
您之所以对我的格物学说有些怀疑,一定是因为觉得我肯定内心而否定向外寻求;一定是因为我放弃了讲习讨论的功夫,而专心在反观内省上用功;一定认为我执意在简洁的纲领本原上,而忽视了细枝末节的详细内容;一定是认为我沉溺在偏执的枯槁虚寂中,而不能够穷尽物理人事的变化。若果真如此,我怎会仅仅是对圣门、对朱熹先生犯了错误?这是用异端邪说来欺骗百姓,离经叛道,人人都能够得而诛之了,更何况是您这样正直的人呢?若果真如此,世上略懂训诂的人、知道一点先哲学说的人,都会知道我的错误,更何况像您这样高明的人呢?我所讲的“格物”学说,已经将朱熹的九条学说全都统括了。只是我的格物学说有一以贯之的中心,与朱熹先生的九条学说相比,作用不同,正是所谓的毫厘之差。然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不能不辨明。
精于专一,是儒、道、释三家共同追求的境界。心一,就能虚旷;虚旷,就能接纳事物;精一,就能穷尽事理。虚旷、精一,就是“修身”“正心”“诚意”和“格物”。精一于事的人,能够认识事物;精一于道的人,能够全面认识事物。精一于事的人,劳思于“千算”;精一于道的人,只在“一算”。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王阳明在这里谈到志与功的问题,他认为,立志与为此做出努力是一致的,要为实现志向不断勤勤恳恳地做一切应当做的事,好的结果自然就会得到。在阳明看来,知识的长进和志向的实现,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渐积而前,先求充实,然后才能通达。......
2023-11-21
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有一天,王汝止出游回来。大概王汝止的棱角还没有磨去,而董萝石却早有省悟。需要剪裁,就反言棒喝。问同答异,针对各个人的不同的坎儿“反其言而进之”,这才是单兵教练的素质教育。......
2023-11-21
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士之见者,方相与揖让谈笑于其旁,以为是弃其礼貌衣冠而呼号颠顿若此,是病狂丧心者也。彼将陷溺于祸有不顾,而况于病狂丧心之讥乎?今之人虽谓仆为病狂丧心之人,亦无不可矣。对社会的深切关怀,成为王阳明道德实践的真实原动力,使得王阳明虽遭“病狂丧心”之讥而不坠其志。......
2023-11-21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顿悟,意为突然之间明白了困惑已久的佛理,一悟成佛。它和佛教的定慧顿悟的说法正好相反。在王阳明看来,自己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说与佛教禅宗的空虚顿悟之说截然相反,其中的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有许多次第、积累在。......
2023-11-21
得书①,见近来所学之骤进,喜慰不可言。主上圣明洞察,责付甚重,不敢遽辞。人还,伏枕草草,不尽倾企。外惟浚③一简,幸达致之。①这一封信是王阳明的绝笔信,嘉靖七年十月写于广西。皇上洞察圣明,托付的责任很重大,因此不敢就此辞去。我即将返乡,伏枕写信,诉不尽倾慕和企盼。其时王阳明肺病再度加剧,遂上疏告归故里,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阳明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
2023-11-21
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2023-11-21
逻辑辨析存在量词也可称为特称量词。上述案例与上一部分内容不同,这是具有特称量词的肯定命题,其中“至少有一个”就是特称量词之一。(参考提示:1、3使用了全称量词,2、4使用了特称量词。......
2024-07-27
谬论分类总是难于令人满意的。例如“杀人者死,执行死刑的杀人,故执行死刑的当死”。语意不够明确,致生误解,是为双关语谬论。以全论偏和以偏概全都是谬论。上面是亚里斯多德的谬论在逻辑上讲所分的两大类,共十三种。有关概念的谬论:①错误的或不完全的定义。有关判断的谬论:①自语相违的判断。有关直接推理的谬论:①错误的对当,包含亚里斯多德的“多问”。③非法的质位并换。......
2023-11-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