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系辞传》所讲的“何思何虑”,是指所思虑的只是一个天理,之外再没有别的思虑,而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什么思虑。王阳明曾主张学者通过静坐的方式,达到《易经·系辞传》所说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以恢复良知本性。......
2023-11-21
来书云:“先生又曰:‘照心非动也’,岂以其循理而谓之静欤?‘妄心亦照也’,岂以其良知未尝不在于其中、未尝不明于其中,而视听言动之不过则者,皆天理欤?且既曰妄心,则在妄心可谓之照,而在照心则谓之妄矣。妄与息何异?今假妄之照以续至诚之无息,窃所未明,幸再启蒙。”
“照心非动”者,以其发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也;有所动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体明觉之自然者,未尝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动耳;无所动即照矣。无妄、无照,非以妄为照,以照为妄也。照心为照,妄心为妄,是犹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则犹二也,二则息矣。无妄、无照则不二,不二则不息矣。
信中说:“先生说:‘照心非动也’,难道说它是静的,是因为它遵循天理吗?‘妄心亦照也’,这难道是因为良知也在妄心当中,在妄心当中又未曾没有明细体察,而人的视听言动符合准则的全是天理呢?既然说是妄心,良知对于妄心来说也是‘照’,而对于照心来说反倒是‘妄’了。那么妄与息又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把妄心之照与至诚无息联系起来考虑,我便不明白了,请先生再指导我一下。”(www.chuimin.cn)
“照心非动”,是因为它发自于心体自然的明觉,所以不曾有动;如果有所动,便成为妄了。“妄心亦照”,是因为本体的天然明觉,未曾不在妄心之中,只是它是有所动的罢了;如果无所动,便是照了。所谓“无妄无照”,并不是把妄心当作照,把照心当作妄。把照心当作照,把妄心当作妄,就还是认为有妄心和照心相对存在。认为有妄有照,就是把妄心和照心看作两个心,把一心分为二,良知便停息了。认为无妄无照,才不会把心分而为二,这样,良知就不停息了。
王阳明所说的照心妄心,类似《起信论》一心二门;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照心妄心,犹良知,一心开二门,一心二门,二门一心,以成立其体用一源理论建构。水静止就清,水清水面就平静,水面平静就可以察见水底的物体。心亦如此。心静就气和,气和就能正确体察事理,事理察则心体澄明不动,心明便是良知主宰。良知是心灵的府库,良知平正心就平正。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系辞传》所讲的“何思何虑”,是指所思虑的只是一个天理,之外再没有别的思虑,而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什么思虑。王阳明曾主张学者通过静坐的方式,达到《易经·系辞传》所说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以恢复良知本性。......
2023-11-21
王阳明将心明比喻为明镜,以镜照物,事理无有不明。世事变化多端,但如果心明如镜,就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圣人的应变建立在“察时、明德”上,就如以明镜照物一样,没有镜、没有物,物之形都不可能在镜中显现。自己的内心不明不能照物反而被事物所牵引、蒙蔽,这种人即使能活千年,也无法穷尽现实,不但不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还会被外物所支配。......
2023-11-21
志于道就是说志在追求和践行大道。有人就《论语》里“志于道”一章向先生请教。这里,王阳明首先肯定了“艺”对人生的美化或积极作用。同时,“艺”“义”“道”的内在统一,同是“调习此心”即致其知,使之熟于道。很明显,王阳明把道德情感内化为个体的审美心理,使人生审美化了,使“艺”为人生服务。......
2023-11-21
调心滚子轴承能承受双向轴向载荷,同时也能承受较大的径向载荷。调心滚子轴承内圈有直孔的和锥孔的两种形式。带紧定套的调心滚子轴承,借助于锥孔和紧定套还可调整轴承的径向游隙。调心滚子轴承具有自动调心的功能,自动调整因安装条件不良造成的角度偏差的影响,调心滚子轴承对角度偏差的适应性能随轴承宽度系列、直径系列变化而变化。图1-34 振动筛用调心滚子轴承a)轴承内径d﹤75mm b)轴承内径d≥75mm图1-35 推力调心滚子轴承......
2023-06-26
神,指道变化神妙。心外无道,心外无理,是阳明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道无方体,是说本体不能用具体的事物或语言来表示或描述。我们知道,佛教说圣境,是空性光明,或说“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在逻辑表达方式上,王阳明所说的“道无方体”与这些是一个意思。王阳明又说,道不是从眼耳鼻舌身感知,而是由心灵智慧开启,无所不见而又实无所见。......
2023-11-21
王阳明又认为,“物”作为“心”的认识对象而存在,是因为“人心与物同体”,物体在天体之间,天体与心体同理,“心”与“物”有某种互相感应的能力。......
2023-11-21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有此病根潜伏于中,宜其有“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想要使心纯然合乎天理而没有一毫的个人私欲存在,这是成为圣人的功夫。所以王阳明认为,清心寡欲的养生是自私自利、刻意追求,是私欲。......
2023-11-21
澄在鸿胪寺仓居①,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王阳明于正德九年升任南京鸿胪寺卿,许多弟子随他前往。仓居,在衙舍居住。②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出自《大学》。出自《孝经·丧亲》。陆澄在南京鸿胪寺的衙门里居住的时候,突然接到儿子病危的家信,顿感忧郁,无法忍受。毁不灭性的功夫,王阳明说,需要“在此时磨炼”,能及时克制住大悲大喜。这就是王阳明的“天理本体,自有分限”,所以“不可过也”。......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