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传习录》:良知超越喜、怒、忧、惧

《传习录》:良知超越喜、怒、忧、惧

【摘要】:然谓“良知常若居于优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虽然良知不会滞留在喜怒忧惧的感情上面,但是喜怒忧惧也不会存在于良知之外。王阳明历来认为,良知是心的主宰,心是身体的主宰。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优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

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然谓“良知常若居于优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信中说:“我曾经在心中试验过,喜怒忧惧等感情产生时,哪怕是生气到了极点,只要我心中的良知觉察到了,就会慢慢把它消解阻止,或者在刚开始产生时把它遏止,或者在发作的过程中把它制止,或者在发生后悔悟。然而良知似乎经常是在悠闲无事的时候能主宰着人的感情,与喜怒忧惧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呢?”(www.chuimin.cn)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本体,并能体会到发而中节之和,有感而遂通的奇妙了。但是你所说的“良知常若居于优闲无事之地”这句话,它本身就有毛病。虽然良知不会滞留在喜怒忧惧的感情上面,但是喜怒忧惧也不会存在于良知之外。

作为道德本体的“良知”,在王阳明看来还应内涵着“情感”因素。他认为,良知不会为人的喜怒忧惧等情感因素所缠绕,但也并不排除情感的因素于其中,良知和情感就其本体意义上而言应是内在的、相互联系地交融于一体的整体性关系。王阳明历来认为,良知是心的主宰,心是身体的主宰。眼睛看上去很美,心里的良知认为着它不正当,就不敢看;嘴里吃起来味道很好,心里面认为吃它不正当,就不敢吃;耳朵听起来很舒服,心里认为听它不正当,就不敢听……这就是心里的良知的主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