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弹的切入点在于对心体一性体认识的反省。这种认识,实质上完全是因为纠弹王门后学的流弊而引申出来的。因此,重建道德精神是拨乱反正的核心任务,而这个道德精神的重建,集中体现在善的心性本体的确认。如何将善的心性本体化为具体的价值观念来规范人的现实行为,也就是致良知,仍是一个问题。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东林学者才真正以返归朱熹哲学的形式,跳出了王阳明哲学的门墙。......
2024-01-09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真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来信中说:“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所谓的‘性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本体,就是‘廓然大公’,为什么一般人都不能持守,需要学习呢?中和、寂静、大公,既然也是心的本体,那么就是良知了。那么现今只需在心中体察,就应该是知无不良,然而中和、寂静、廓然大公实际上却没有,莫非良知还超然于体用之外吗?”(www.chuimin.cn)
性无不善,所以知无不良。良知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寂静不动”的本体,是人人具备的。但是良知不可能不被物欲所蒙蔽,所以必须学习清除物欲的蒙蔽。然而这对良知的本体,也不会有丝毫的损害。知无不良,如果中和、寂静、大公不能完全呈现,那是因为私欲的蒙蔽未能尽然去除,而良知的存养也还不够纯正。体就是良知的本体,用就是良知的运用,又怎么会有超然于体用之外的良知呢?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赋予人心的,人人具有的,它最初是处于本然状态的。这种本然状态的“良知”是亘万古、塞宇宙、廓然大公、寂然不动的无善无恶的道德本体。如果能见得良知这个本体恒在,就不会只从形式上去看,也不会认为它会超然于体用之外。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纠弹的切入点在于对心体一性体认识的反省。这种认识,实质上完全是因为纠弹王门后学的流弊而引申出来的。因此,重建道德精神是拨乱反正的核心任务,而这个道德精神的重建,集中体现在善的心性本体的确认。如何将善的心性本体化为具体的价值观念来规范人的现实行为,也就是致良知,仍是一个问题。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东林学者才真正以返归朱熹哲学的形式,跳出了王阳明哲学的门墙。......
2024-01-09
王阳明认为根本不是知识上如何提供方法的问题,而是心志贯彻与否的问题,因为道德良知人人心中本有,提起即是。王阳明则讲了禅师的故事,拂尘比喻佛教的本心本性,提起拂尘和提起手都只是说明要提起本心本性,实际下功夫而已,下了功夫之后自然会知晓其中的艰难之关键,而不需要再问更多的细节方法。......
2023-11-21
“理先于气”,在陆世仪看来,“理”是宇宙一切的所以然,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不仅如此,朱熹又指出“理同而气异”,即万物均源于理,但各自表现的实体形态不同。人伦道德缘起于“理”,并不是人伦道德由“理”所生。理学家认为道德本体即哲学本体,这几乎是一种普遍的认识。陆世仪在此虽未明言人伦道德的缘起,未直截了当回答“理”是道德的本体,但他的“天与人总是一理”,则回答了人伦道德缘起于“理”的问题。......
2023-10-31
换言之,以游女为代表的南方缺乏崇高道德,需要接受周礼的洗礼。另一方面,文王之道是崇高道德的象征,文王之道向南方地区的拓展与影响,属于积极而善良的仁政、德政。显然,毛氏将游女形象作为道德的反面典型,用以标榜文王之道的神圣地位。这种解释将游女当做世俗女子贞洁、贤良的标杆,烘托文王之道美化南国地区的实际作用。朱熹的解释区分了游女形象的新旧之别,使得新时代、新风尚的游女形象能够成为道德的楷模。......
2023-08-22
对克隆人和安乐死之所以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这两件事隐含的道德问题的评价不同。道德评价在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作为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总是以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作为道德评价的基础。在当今社会,道德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善恶标准。......
2024-06-04
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所以致辅佐君王的良知,就是致尊敬兄长的良知;致尊敬兄长的良知,就是致侍奉父母的良知。王阳明认为,本体即是良知。到明代中期,社会统治秩序的极端动荡、朝政的日益腐败,已使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于是,王阳明便将是非标准移植到人的内心,认为事亲、从兄、交友、忠君等事务不是支离分开的,而是都源自良知这个共同本原,只要先立乎其大,扩展良知本体于上述事务上,自然各得其所。......
2023-11-21
邓小平在中英元首会面时申明“主权问题不容谈判”,并称“考虑非和平的方式保留香港”,说出了中国的原则和尊严;网络上因“爱国”而引发的口水骂战,是在污染社会气氛,败坏国人道德。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壮烈牺牲,这是为爱国而死;钓鱼岛事件之后,全国各地发生多起打砸日系车事件,这却是触犯法律的蓄意破坏。由此可见,爱国要以遵守法律、遵从道德为底线。......
2023-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