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致其知温之良知,而后温之意始诚;致其知奉养之良知,而后奉养之意始诚。故曰“知至而后意诚”。①物格而后知至:出自《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条“格物-知至-意诚”的认识链,实际是一种思维逻辑。......
2023-11-21
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①、定慧顿悟②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突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①明心见性:佛教禅宗的主张,意为让自己心底清澈明亮,待看见自己的真性,就可以成佛,而无须于文字上抠求。
②定慧顿悟:定慧,佛教的修养功夫,指禅定与智慧。除去心中的杂念为定,明了事物的道理为慧。顿悟,意为突然之间明白了困惑已久的佛理,一悟成佛。与儒家的“困知”相对。(www.chuimin.cn)
你来信说:“担心先生的学说立论太高,而学生们用功时又过于简单,难免会产生谬误,就容易陷入佛教中的明心见性、定慧顿悟,这就难怪世人会对先生的学说产生怀疑。”
这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说,是就学者的本心而言,学者的本心需在日常事物中体察、探究、实践、落实,实实在在用功,这其间分很多阶段、也有很多积累!它和佛教的定慧顿悟的说法正好相反。听到我的学说的人自己可能没有圣人的志向,加上又没有详细研究过我的学说,所以有些疑惑,也不足为怪。但是凭你的聪明,对我的学说应该是一点就明,为什么也要说“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呢?
“明心见性”是佛教禅宗的主张,意为让自己心底清澈明亮,待看见自己的真性,就可以成佛,而无须于文字上抠求。“定慧顿悟”中的“定慧”是佛教的修养功夫,指禅定与智慧。除去心中的杂念为定,明了事物的道理为慧;“顿悟”意为突然之间明白了困惑已久的佛理,一悟成佛。在王阳明看来,自己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说与佛教禅宗的空虚顿悟之说截然相反,其中的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有许多次第、积累在。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①致其知温之良知,而后温之意始诚;致其知奉养之良知,而后奉养之意始诚。故曰“知至而后意诚”。①物格而后知至:出自《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条“格物-知至-意诚”的认识链,实际是一种思维逻辑。......
2023-11-21
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亦不自知其量者。天下之人见其若是,遂相与非笑而诋斥之,以为是病狂丧心之人耳。士之见者,方相与揖让谈笑于其旁,以为是弃其礼貌衣冠而呼号颠顿若此,是病狂丧心者也。彼将陷溺于祸有不顾,而况于病狂丧心之讥乎?今之人虽谓仆为病狂丧心之人,亦无不可矣。对社会的深切关怀,成为王阳明道德实践的真实原动力,使得王阳明虽遭“病狂丧心”之讥而不坠其志。......
2023-11-21
得书①,见近来所学之骤进,喜慰不可言。主上圣明洞察,责付甚重,不敢遽辞。人还,伏枕草草,不尽倾企。外惟浚③一简,幸达致之。①这一封信是王阳明的绝笔信,嘉靖七年十月写于广西。皇上洞察圣明,托付的责任很重大,因此不敢就此辞去。我即将返乡,伏枕写信,诉不尽倾慕和企盼。其时王阳明肺病再度加剧,遂上疏告归故里,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阳明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
2023-11-21
先生锻炼人处,一言之下,感人最深。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有一天,王汝止出游回来。大概王汝止的棱角还没有磨去,而董萝石却早有省悟。需要剪裁,就反言棒喝。问同答异,针对各个人的不同的坎儿“反其言而进之”,这才是单兵教练的素质教育。......
2023-11-21
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此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2023-11-21
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懦所谓“明善”之浅也。良知本来就是自然光明的。以前我们曾经当面讨论过“明善”的含义,“明则诚矣”,这并非朱熹解释“明善”时所说的那么肤浅。他说,良知本来自明,本就是一灵明的知觉主体,因此渣滓本不可能障蔽,“明则诚矣”。亦即强调以良知为主体,提起本心真做功夫,则渣滓不能成为障蔽。“万物皆备于我之心,就是‘明’,与万物相通的境界则是‘诚’。”......
2023-11-21
答曰:“吾昔居滁①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②,方能察人病理。”......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