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不相信,就说:“我让掌管生死的鬼神恢复你的形貌,归还你的肌肉骨骼,送还你的父母妻子和朋友,乡亲,你愿意么?”从此,庄子进一步悟到了死亡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安乐之事,既然死比生还快乐,死亡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庄子对待死和生采取了一种“齐一生死”的态度,即生和死是一样的,死并不可怕。庄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对生和死的参悟和实践实在是一种凡夫俗子无法达到的境界。......
2023-11-27
萧惠问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问昼夜之道。
曰:“知昼则知夜。”
曰:“昼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着,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①,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忌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②,更有甚么死生?”
①息有养,瞬有存:意为瞬息之间都不要间断存养的功夫。出自张载《张子全书》。
②“通乎”句:意为通晓了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就会明白天地宇宙的运动规律。出自《易经·系辞上》。(www.chuimin.cn)
萧惠向先生请教生死的道理。
先生说:“知道昼夜,就知道了生死。”萧惠又请教昼夜的道理。
先生说:“懂得了白天,就懂得了黑夜。”
萧惠说:“还有人会不懂得白天吗?”
先生说:“你能知道白昼吗?迷迷糊糊地起床,傻傻地吃饭,不明白为什么开始,习惯后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全天的昏昏沉沉,只是像在做白日梦。只有时时不忘存养的功夫,使心变得清醒明白,天理也没有片刻的中断,才能算是知道白天了。这就是天理,就是通晓了白天夜晚的道理,还会有什么生死之事弄不明白的呢?”
王阳明认为,充实生,可以超越死。所以,他强调要能“息有养,瞬有存”,把握生命的每一时刻,充实生命,完成自我,存养天心,然后才能将此心直通天心。反之,如果每天不知珍惜生命时光,只会浑浑噩噩、昏昏沉沉,即如行尸走肉,生亦如死。王阳明这种积极充实人生的态度,可以说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看法一脉相承,与孟子的“尽心则知天”的观点相映生辉,但更富有深意。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庄子不相信,就说:“我让掌管生死的鬼神恢复你的形貌,归还你的肌肉骨骼,送还你的父母妻子和朋友,乡亲,你愿意么?”从此,庄子进一步悟到了死亡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安乐之事,既然死比生还快乐,死亡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庄子对待死和生采取了一种“齐一生死”的态度,即生和死是一样的,死并不可怕。庄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对生和死的参悟和实践实在是一种凡夫俗子无法达到的境界。......
2023-11-27
◆游方参学为悟道提起僧人的云游,还要从禅宗谈起。在禅宗僧人的修行生活中,参禅是主要的修持方法,丛林举行打七,就是通过参禅限期求得开悟。因而中国僧人建立丛林制度以后,尤其是禅师们仍保持了云游参学的传统。云游参学,可以开阔眼界,增长阅历,对于困于一隅的云游僧人来说,走出寺院,往往有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无疑会加快开悟的进程。......
2024-06-15
庄子有一次谈到他悼妻的情形一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子前去吊丧,看见庄子正蹲坐在地上,边敲着瓦盆边唱歌。他走到庄子身边,拍了拍庄子的肩膀说:“老兄,既然你悟透了生与死的至理,那何必在这么冷的天坐在妻子坟头唱歌呢?这一来冻坏了自己,二来又吵得妻子不安宁,我们一起回家去吧!”......
2023-10-29
22.心即是“理”王阳明自龙场悟道,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后,时来运转,先是提拔担任庐陵知县,后到京师任职,官运亨通,扶摇直上,短短两三年时间,连升数级。徐爱以前所习,尽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事事物物皆有理”那一套,乍一闻王阳明那“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新学说,不啻于被一记炸雷猛然惊起,一时间很难接受。......
2023-12-06
对妻子死的态度:鼓盆而歌在《外篇·至乐》当中,记述了妻子死了之后庄子的反应,足见庄子对于生死之理念与态度。由庄子以上的表白,我们可以看出来,庄子认为,人的生死犹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变化一样,只不过是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的时空发生了变化而已。这样我们似乎就能够理解庄子为什么在自己妻子死了之后,鼓盆而歌了。......
2023-08-27
先生曰:“远虑不是茫茫荡荡去思虑,只是要存这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荡荡去思,教做远虑,便不免有毁誉、得丧、人欲搀入其中,就是将迎了。周公终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功夫。见得时,其气象与将迎自别。”......
2023-11-21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抛开生死的神秘与无奈,顺其自然地生活,或许你会找到生的意义。这与道家所讲的生死观其实是相通的,生死不过是一种存在形式,不需要人们过重去看待,不过分重视,这样反而能让人活得轻松。其实,道家的生死观有三层含义:首先,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就不能有正确的宇宙观,道家讲求“天人相应”。有的人以为就是为了掠夺和享受,在竞争中赢得了别人,就等于是得到了生活更大的权利。......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