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颜回对于自己的学说能够悉心领会,得其主旨,所以视颜回为同道中人,而非仅仅是自己的助手和学生。......
2023-11-21
志道①问:“荀子云‘养心莫善于诚’②,先儒非之,何也?”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为非。‘诚’字有以功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明道说‘以诚敬存之’③,亦是此意。《大学》:‘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之言固多病,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大凡看人言语,若先有个意见,便有过当处。‘为富不仁’之言,孟子有取于阳虎④,此便见圣贤大公之心。”
注释①志道:姓管,字登之,号东溟,江苏太仓人,王阳明门人耿定的弟子。②养心莫善于诚:意为养心最好的办法是思诚。出自《荀子·不苟》。③以诚敬存之:出自《河南程氏遗书》“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
④孟子有取于阳虎:指孟子在谈话中引用阳虎的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阳虎,春秋晚期鲁国人,正卿季氏的家臣,曾挟持季氏专政鲁国,后因失败而流亡。(www.chuimin.cn)
志道问:“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程颐先生否定了他的说法,为什么呢?”
先生说:“也不能就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诚’字有从功夫上来说的。诚是心的本体,想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功夫。程颢先生说:‘以诚敬存之’,也是这个意思。《大学》中也有‘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的话虽然有很多毛病,但也不能对他一味地吹毛求疵。如果看待别人的学说,事先有偏见存在,就会有不妥的地方。‘为富不仁’这句话,是孟子引用的阳虎的原话,可见圣贤大公的心。”
荀子说:“君子养心,没有比真诚再好的。做到真诚,就没有其他可做的了,只有用仁爱守身,只有用正义做事。”他还说:“诚心执守仁爱,仁爱就表现于外;仁爱表现于外,就显得神明;神明,就能够使人转化。诚心施行正、义,正义就能够做到;正义能够做到,就显得光明;光明,就能够使人改变。”王阳明则认为:“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功夫。”前者将“诚”作为养心的功夫,后者则认为“诚”是心之本体。这都有他们的道理。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功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功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儒学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广大宏博,义理精微,功夫悉备,但归根到底只是正心二字,修身、正诚格致莫不是“正心”事。“致良知”是对人类至善之性的回归。......
2023-11-21
给无主句分类,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以下大致照“暂拟系统”的处理办法介绍一下无主句的主要类型。(因为这个意义关系上的特点,有的人把这个类型的无主句看作倒装的省略句。这样的句子是述说“大会”怎么样的,不是单纯地述说事实情况的,与无主句“散会了”是不同类型的句子,应该分别处理。这个类型的无主句,结构不像刚才说过的那个类型那样单纯。......
2023-08-07
习得性无助——把通往理想的长路切割为可以努力迈上的阶梯“习得性无助”是我们在面对有学习困难的孩子时,常会用到的专业诊断词汇。塞利格曼把狗关在一个上了锁的笼子里,并且在笼子边上安装了一个扩音器。在学校里成绩不佳、表现不好的孩子,就像那条被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一样,曾经奋力跳跃,试图还击,可是当发现自己力不从心,或电击的力量远远超过自己的力量时,可能就会“习得性无助”地放弃挣扎和努力。......
2024-10-23
此段解说非常清楚而明确,先是讲修身在正心,二是讲正心在诚意,三是讲诚意在致知,四是讲致知在格物。这四点与阳明“四句教”一一对应: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坚硬和红色,是本性中具有的。......
2023-11-21
紧缩句如何分析,也就是如何确定主谓,是个相当麻烦的问题。由此可见,把紧缩句当作单句分析,如果没有两个不同的主语,就像是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两个不同的主语,困难就很大。这是因为,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来的,身上还带着复句的影响或影子。这个问题牵涉到口语中有没有停顿、需要不需要停顿的问题,讨论紧缩句的时候暂可不问。......
2023-08-07
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懦所谓“明善”之浅也。良知本来就是自然光明的。以前我们曾经当面讨论过“明善”的含义,“明则诚矣”,这并非朱熹解释“明善”时所说的那么肤浅。他说,良知本来自明,本就是一灵明的知觉主体,因此渣滓本不可能障蔽,“明则诚矣”。亦即强调以良知为主体,提起本心真做功夫,则渣滓不能成为障蔽。“万物皆备于我之心,就是‘明’,与万物相通的境界则是‘诚’。”......
2023-11-21
答曰:“吾昔居滁①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②,方能察人病理。”......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