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有此病根潜伏于中,宜其有“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想要使心纯然合乎天理而没有一毫的个人私欲存在,这是成为圣人的功夫。所以王阳明认为,清心寡欲的养生是自私自利、刻意追求,是私欲。......
2023-11-21
崇一①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先生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②。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①崇一:欧阳德(1495~1554),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王阳明的弟子。
②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出自宋代范浚《香溪集》。(www.chuimin.cn)
欧阳崇一问:“平时里大多情况下思想意念都很忙乱,有事的时候固然会忙,但是没事的时候也忙,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说:“天地间的气息,原来就没有一刻停止过。但它有一个主宰,即使千变万化,也会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因为主宰是恒定不变的。人就凭着这个主宰生存。如果人的主宰安定,即使像天地一样运行不止,日理万机,也能常常保持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如果没有主宰,便会任由气奔腾放纵,怎么能不忙乱呢?”
王阳明认为,“忙”并不是事多而繁忙,乃因“无主宰”而至“失序”,进而“失据”,与事之多寡无关。主宰常定,变化之先后急缓秩序确定,人事秩序也随之确定,有事无事故得从容自在。主宰缺失,意气用事,秩序无存,有事无事皆忙皆乱。这里王阳明所称的主宰指的是心,这主宰就是一片纯然的天理,一个昭明的良知。人心如果中无所主,那还不会百欲交侵、心劳日拙吗?所以心有主宰,真是一个做学问的头脑功夫。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有此病根潜伏于中,宜其有“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想要使心纯然合乎天理而没有一毫的个人私欲存在,这是成为圣人的功夫。所以王阳明认为,清心寡欲的养生是自私自利、刻意追求,是私欲。......
2023-11-21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义理不会有固定不变的所在,它根本无法穷尽。所以我跟你讲学,你稍有收获,就停滞不前,是不对的。即使再学习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也不能停止。”......
2023-11-21
答曰:“吾昔居滁①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炼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②,方能察人病理。”......
2023-11-21
人类文明创造的三大领域,科学是求真的,哲学是明善的,而艺术是审美的。诸子的理论重心并不是艺术,除儒家以外,纯粹以艺术作为话题的情况并不多。我们不能只关注孔子直接谈及艺术的部分,而要把它看成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海平面下面才是他美学思想的主体。笔者以为是人性论。艺术表现人性,艺术就是人性之根上生出来的花朵,艺术史就是人类的一部人性表现史。从这个意义上讲,诸子美学可以归结为诸子的人性艺术论。......
2023-11-24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③,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不思善、不思恶时认识本来面目”,这是佛家为那些还没有认识到本来面目的人设的简便方法。“本来面目”就是圣学里所说的良知。陆澄以为随物而格之功夫不易实施,以及此功夫与佛家不思善恶、本来面目之说有所不同。......
2023-11-21
本体如阳光,是虚,是明,是自然;七情是云,是雾。良知具有普照万物的廓然大公胸襟,它可以使七情自然流行,可以觉察七情之不正,并可使不正归之于正,但却不能认七情为良知本体。......
2023-11-21
“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动、静者所遇之时,心之本体固无分于动、静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之疑不待解矣。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常体不易。若果静而后生阴,动而后生阳,则是阴阳、动静截然各自为一物矣。“未发之中”,就是良知罢了,没有前后、内外之分,是浑然一体的。“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未尝另有一个“已发”存在。......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