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思想:事即道,道即事

中国传统思想:事即道,道即事

【摘要】:史书是用来记事的,而经书则旨在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说到底,中国传统思想学问是“经”“史”不分的,史书记事的目的也是为了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

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史专记事,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①《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经中《乐》已佚失,故称五经。

徐爱说:“朱熹论述《六经》时,把《春秋》算作史书一类。史书是专门记载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这恐怕和《五经》的体例宗旨有点差别。”(www.chuimin.cn)

先生说:“记事的角度看是史书,载道的角度看是经典。事实是天理的表现,所以天理就是事实。因此《春秋》也是经典,其余四经也可以看做是史书。

《易》是伏羲氏时的史书,《尚书》是尧、舜之后的史书,《礼》《乐》是夏、商、周三代时的史书。它们记载的事件是相类的,所遵循的天理也一样,差异从何而来呢?”

先生又说:“《五经》也是史。明辨善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史书的作用。善行可以供后世效法,因此特意保存具体而又典型的善事。而用来训诫的恶事,则保留可以警戒世人的部分而略去具体的恶行,以此杜绝后世模仿。”

王阳明看来,历代的史书与先儒的经典著述,只是体例上各具心裁的区别,而纵深发掘书中内涵,不难发现:大致以“经”与“史”两类最为重要。史书是用来记事的,而经书则旨在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说到底,中国传统思想学问是“经”“史”不分的,史书记事的目的也是为了说明道理,规范人的行为。所以王阳明说:“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