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③,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不思善、不思恶时认识本来面目”,这是佛家为那些还没有认识到本来面目的人设的简便方法。“本来面目”就是圣学里所说的良知。陆澄以为随物而格之功夫不易实施,以及此功夫与佛家不思善恶、本来面目之说有所不同。......
2023-11-21
爱问:“‘道心常为一心之主,而人心每听命’①,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②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①道心、人心: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朱熹《中庸章句·序》云:“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道心,指合乎天理的心;人心,指私欲之心。
②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出自《河南程氏遗书》:“人心,私欲也;道心,正心也。”(www.chuimin.cn)
徐爱问:“拿先生对‘精一’的理解来推敲朱熹的‘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这句话似乎有弊病。”
先生说:“对。心只有一个。‘道心’是指没有染上私心杂念的心,被私欲限制了的便称之为人心。同样,如果人心能够去除私欲也可成为道心,道心失去了纯正便变成了人心,原本就并不是说有两个心。程颐说:‘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这句话看似把人心和道心分开成两个,但实际上是把二者当作一体。而朱熹说‘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这样就把心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并存的概念了。‘天理’‘人欲’根本上是不可能并存的,又怎会有‘天理’为主,‘人欲’服从‘天理’的道理呢?”
王阳明认为,朱熹把人心与道心看做体用关系是不正确的。在他看来,心本为一体,但隐微于内的是本体,显现于外的则是形体,本体亦自然之常理(道心),天亦不变,理亦不变,心之本体亦不变;但形体显于外,染于色,杂于物,混于浊,于是,便有了各种搀杂,有了种种变异。就像一颗钻石沾上了污泥,去除污泥之前,被弃为废物,涤除了污泥,依然还是钻石。因此,人心不是本心,道心与人欲之心不能是体用关系。
有关传习录的文章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③,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不思善、不思恶时认识本来面目”,这是佛家为那些还没有认识到本来面目的人设的简便方法。“本来面目”就是圣学里所说的良知。陆澄以为随物而格之功夫不易实施,以及此功夫与佛家不思善恶、本来面目之说有所不同。......
2023-11-21
《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系辞传》所讲的“何思何虑”,是指所思虑的只是一个天理,之外再没有别的思虑,而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什么思虑。王阳明曾主张学者通过静坐的方式,达到《易经·系辞传》所说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以恢复良知本性。......
2023-11-21
承你对于生活教育和生活教育者提出一些意见,我们很感谢。但我希望补充一句:一个真正革命者必然是一个真正生活教育者。即使他不承认他是一个生活教育者,按着生活教育的理论说来,他也是一个道地的生活教育者。......
2023-11-23
“心即理”即是指心才是“理”之主宰,舍弃心,没有“理”的存在。换言之,“心即性,性即理”,心与理并无二至,心性一体,才是心之本源,才是天理。......
2023-11-21
但是,育才学校有三个不是,须得在此说明:一、不是培养小专家。育才学校之创立,只是生活教育运动中的一件新发展的工作,它是丰富了普及教育原定的计划,决不是专为这特殊教育而产生特殊教育,也不是丢掉普及教育而来做特殊教育。[1]育才学校创办于1939年7月20日。本篇原载于1951年4月《育才学校》。任生活教育社理事,后参与创建育才学校音乐组。[3]害癞痢头的小朋友,即育才音乐组的学生陈贻鑫。......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