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华东理工大学简介-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

华东理工大学简介-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

【摘要】: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理、工、农、医、法、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的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全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院校。首任校长为著名物理化学专家张江树教授。1956年学校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60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6月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10月,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理、工、农、医、法、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奉贤两个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占地总面积176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总面积81.6万余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260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28 000余种,具有CA、EI等48种大型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是全国化工院校情报协作网组长单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史、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设置64个本科专业;有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还设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按二级学科计)、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校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2.48万余人,其中研究生8 450人(博士生1 416人),教职员工3 550人,其中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学校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6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教育部重点规划教材13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学校现有国家特色专业9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工科化学国家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1997年、2005年先后两次获得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2000年、2005年参加上海市高校英语演讲比赛囊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项冠军,2007年获全国亚军,在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及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www.chuimin.cn)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8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0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有1 300多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 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4年超过2亿元,2007年达到3.06亿元,2009年超过4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49项,获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00多项,获得国内外专利1 000多项。取得新型水煤浆气化技术、纤维素废弃物制取乙醇技术、可资源化烟气脱硫技术、水氯镁石先进脱水工程技术微生物表达蛋白药物规模化制备平台技术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GMT复合材料、化纤碳白、人工钙骨水泥、冶炼厂SO2回收、干煤粉气化、新型自控发酵罐等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等六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授权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已与美、德、日、法、英、加、韩和澳大利亚等国的7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学校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先后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以来连续7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近60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毕业生,其中1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