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开启中国现代舞蹈新文化的帷幕

开启中国现代舞蹈新文化的帷幕

【摘要】:吴晓邦先生在回国之初,在中国新文化和日本德国新舞蹈文化的影响下,他以新的舞蹈形式作为斗争武器,以艺术家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毅力,寻找中国社会和中国舞蹈的双重出路,开启了中国现代舞蹈新文化的帷幕。新舞蹈的萌芽发展也受到党的文艺创作方针的指引和影响,这些对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深远意义。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舞蹈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下也得到了孕育、催生,舞蹈得以重塑其“革命文艺”和“新文化”的品格,成为属于中国现当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定的类属。其中以吴晓邦先生为代表的新舞蹈艺术先驱者更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吴晓邦先生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通过接触日本现代舞,受到了德国表现主义新舞蹈的影响。吴晓邦先生在回国之初,在中国新文化和日本德国新舞蹈文化的影响下,他以新的舞蹈形式作为斗争武器,以艺术家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毅力,寻找中国社会和中国舞蹈的双重出路,开启了中国现代舞蹈新文化的帷幕。

吴晓邦先生的新舞蹈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真实地反映了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起到了教育警示的积极作用。同时期,留英爱国华侨戴爱莲先生也用中国民族舞蹈形式在抗日和解放战争前夕反映社会现实、激发大众的爱国热情。此外,20世纪20—30年代的红军舞蹈,40年代的延安解放区舞蹈,50—60年代反映现实生活又充斥革命浪漫主义激情的作品同时建构起中国新舞蹈的精神家园。(www.chuimin.cn)

新舞蹈的萌芽发展也受到党的文艺创作方针的指引和影响,这些对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深远意义。中国现代舞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中西两方现代舞的诱发;另一方面中国现代舞的产生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产物,这也决定了中国现代舞的发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需求和中国舞蹈文化的嬗变革新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现代舞者与西方现代舞的创始人和先驱者的观念相似,现代舞的传统和精髓就是反叛。他们都打倒“偶像崇拜”,不是卷入某一风格流派过深者。他们以自己特别的语言方式讲述自己的经验,表达对社会的观点,表现强烈的个性和过人的灵气。20世纪30—40年代吴晓邦的《饥火》《思凡》,戴爱莲的《空袭》《思乡曲》;20世纪50年代郭明达的《过街》《等待》;20世纪80年代华超的《希望》《蘩漪》,苏时进的《黄河魂》,胡嘉禄的《绳波》《独白》;20世纪90年代曹诚渊的《传音》《鸟之歌》,沈伟的《不眠夜》《小房间》,王玫的《两个身体》《红扇》《思凡》《椅子的传说》,秦立明与乔阳的《太极印象》,张守和的《秋水伊人》,万素的《同窗》,高成明的《原罪》《轻·青》,邢亮的《光》《我要飞》,桑吉加的《同志》《扑朔》,金星的《半梦》《红与黑翼》《贵妃醉“久”》,高艳津子的《尘》、(小)王玫的《二人转》,李悍忠的《协奏曲》《不定空间》;21世纪,王玫及其学生们的《我们看到了河岸》《城市病人》,邢亮的《180度转换》以及曹诚渊与李悍忠的晚会《满江红》等作品,除了对技术的挑战,中国当代舞蹈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述说着自己的经验,又带有中国人甚至是全人类人性中的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