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古典芭蕾的动作与几何图形

古典芭蕾的动作与几何图形

【摘要】:所以,在当时《皇后喜剧芭蕾》所代表的对平面几何图形的重视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历经了古典芭蕾的确立和启蒙主义的“哑剧形态”发展,浪漫主义芭蕾进入了白裙时代。这时芭蕾的立体形态依然未脱离几何图形观念的束缚。所谓的“立体”是指身体直立状态下的舞姿造型,像空中腾跃、四肢与躯干形成的图形。

芭蕾艺术的发展中,它那科学的人体运动法则和高贵典雅的美学风范具有摄人心魄的永恒魅力。

芭蕾的“外开”是在脚“一字”开(两脚完全向外打开,只有脚跟靠在一起形成条直线)的基础上达到膝盖、胯部、肩膀的外开。这是脚的一位;二位—两脚还在一条线上,两脚跟之间相距一脚掌;三位—两脚外开靠拢,一脚的脚跟位于另一脚的中间;四位—一只脚在外开保持不动的基础上,另一只脚向前一小步位置,前后脚平行,前脚脚跟与后脚脚尖冲齐;五位—两脚的脚掌整个外开贴紧,一脚的脚尖位于另一只脚的脚跟旁。脚的五种位置是古典芭蕾贵族气质的集中体现,而这五种脚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实用。美国舞蹈史学家塞尔玛·珍妮·科恩在《现代舞小史》一文中提到芭蕾五个脚位的象征性:芭蕾的一位表现重视,二位表现自信,三位是谦虚,四位是自豪,五位是艺术效果。确实,对五个脚位的优先权的争论在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一直就存在。18世纪的舞蹈家看重第三位置,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随着足尖技巧的发展,第五位置才日渐重要。空中的“外开”如大跳舞姿更是要求四肢全面打开芭蕾的“绷”不仅表现在芭蕾特有的脚背、脚趾的绷直,也表现在动作过程中腿部、腰部等部位的绷直和控制。法国宫廷培育出的芭蕾,其挺拔直立的飞速旋转形成一种脱离地球引力的离心式的冲动,一方面带来进取和执着,另一方面也带来唯我独尊—进取和执着跨越雷池一步即变成攻击和偏执。俄国的普列谢茨卡亚谈到扮演《天鹅湖》中的白天鹅奥杰塔这样的抒情角色时说:“我从来不在脆弱中求抒情,并且在奥杰塔身上不存在脆弱。天鹅是很有力的、容易激怒和难以接近的,我跳的不是孔雀,不是白鸽,而是庄重的天鹅女皇。”贵族式的躯干星射出绷直的、外开的腿脚,星射出昂立的脖子、高抬的下颚,星射出延长的手臂、伸向远方的指尖。走下舞台,芭蕾演员同样保持着贵族式的身份芭蕾的训练规则对身体的塑形效果十分有效。其“开”“绷”“直”“立”的美学原则渗透到对身体部位的严格要求中。首先,背部的33块脊椎骨对人体轴心的支撑要做到僵直而挺拔。横膈膜、内肋骨的肌肉支持肋骨腔,拖住胸部。从腰部开始,脊椎充分伸展。背部的弯曲极大地违背了芭蕾高贵气质和崇高理性的象征。芭蕾的审美原则拒绝粗腰丰臀,而是讲究女性曲线。芭蕾对臀部采用前收腹,后加紧来缩减臀部的体积和厚度,通过肩、髋、膝、踝等关节的外开,让臀部紧紧夹在两股之间,消除臀部的下坠、膨胀和厚度。芭蕾的动作腿必须保持从髋关节开始的外开,并且以从胯部到脚趾尖的绷直感来有效抵制大腿容易堆积的脂肪。总之,芭蕾舞中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变化都是对古典和规范的追崇。

文艺复兴时期芭蕾历史上第一部舞剧作品《皇后喜剧芭蕾》,标志着西方芭蕾艺术的真正确立。当时宫廷芭蕾演出时布景和服饰豪华艳丽,舞队图形丰富多彩。波若瓦叶在其回忆录中曾谈到《皇后喜剧芭蕾》的形态特点:“有时在直线、四角形、圆形中以各种方式舞蹈,然后又由数种小四角形或其他图形转换成三角形……在这些几何图式的展开中,有时为了突出女王,还把她推向三角形的顶端;另外,在圆性和锁链般的图形中,还体现了令人惊叹的团结力和准确度。”从波若瓦叶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文艺复兴时期的芭蕾强调群舞者的队形变化和舞台的调度。由于当时演出的小波旁厅观众与舞者置身同一平面,还有观众坐于二楼或三楼的走廊上从上向下俯视,受当时这些观演之间关系的限制,《皇后喜剧芭蕾》的演出效果更注重队形和调度中呈现的几何形态。舞者的舞台调度线和位置图成为芭蕾形式美感的重要组成方面。不仅古希腊舞蹈大量使用几何构图,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也多把事物的外表形态看成是美的本质基础,包括比例、整一、对称、和谐等。(www.chuimin.cn)

美学家们相信可以应用数学的方法找出最美的线、形和最美的比例,把它们定为公式供艺术家应用。早期的芭蕾编导先要学习几何学才能进行舞蹈编排。所以,在当时《皇后喜剧芭蕾》所代表的对平面几何图形的重视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历经了古典芭蕾的确立和启蒙主义的“哑剧形态”发展,浪漫主义芭蕾进入了白裙时代。白裙时代的芭蕾秉承了古典时期确立的身体形态的外开、挺直,而足尖技巧的发展使芭蕾舞者已由平面的舞径向空中的立体形态演变。这时芭蕾的立体形态依然未脱离几何图形观念的束缚。所谓的“立体”是指身体直立状态下的舞姿造型,像空中腾跃、四肢与躯干形成的图形。尤其双人舞的迅速发展,托举、双人扶持也都为芭蕾编导开启了新的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