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西方舞蹈形态区别:舞蹈表演与艺术文化研究

东西方舞蹈形态区别:舞蹈表演与艺术文化研究

【摘要】:她由此得出结论:东方舞蹈上身上肢动作多于以西方芭蕾和欧洲土风舞为代表的下肢动作。以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印度南部的婆罗多舞及日本舞蹈、缅甸舞蹈、印度尼西亚舞蹈等亚洲地区舞蹈的形态为典型代表的东方舞整体上有别于西方“直线型”,呈现出“三道弯”体态的曲线美。西方对舞蹈训练的重视体现在社会对人的礼仪要求上。西方对贵族气质的社交礼仪性培养与舞蹈体态的训练一致。

中国的舞蹈学者于海燕曾对东方舞蹈与西方舞蹈的某些动作做过以下对比:

以印度尼西亚巴厘古典舞蹈的基本舞姿造型“阿根姆”与芭蕾的“Arabesque”舞姿做比较,前者主要是上肢的变化,连手指都要不停颤动,腿部只是立地蹲伏;后者则是轮番向后抬腿,手臂仅向旁平举而已。她由此得出结论:东方舞蹈上身上肢动作多于以西方芭蕾和欧洲土风舞为代表的下肢动作。她列举了巴厘古典舞蹈中波动的腰肢、泰国古典舞蹈中横压腰肢、印度古典舞蹈中的胸腰和丰富的手势语为例论证。

以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印度南部的婆罗多舞及日本舞蹈、缅甸舞蹈、印度尼西亚舞蹈等亚洲地区舞蹈的形态为典型代表的东方舞整体上有别于西方“直线型”,呈现出“三道弯”体态的曲线美。由于东方舞蹈的发展在某些程度上受到宗教文化生产方式环境的影响,东方舞蹈普遍讲究“拧”“倾”“圆”“曲”的造型性,以“主静”的收势和对称性为特点。中国的戏曲身段、日本的歌舞、印度北部的卡塔卡利、泰国的孔剧、缅甸的罗摩戏等,都大量地运用程式化的古典舞蹈语汇,在戏剧性语言上占有主要地位。

西方对舞蹈训练的重视体现在社会对人的礼仪要求上。文艺复兴后,欧洲上流社会的舞会将流行在民间的舞蹈按照贵族的气质要求加入许多礼节性动作,以此来训练人的举止仪态,纠正姿势。据记载,沙皇彼得一世曾在制定青年人的行为准则中提到了贵族青年在宫廷中任职的几个重要标准,包括学业优良,掌握几门外语,会骑马、跳舞和击剑,善与人交流。这些标准除了骑马和击剑代表了特定的时代需要外,其他几项对人内外素质的综合要求也适用于当今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www.chuimin.cn)

西方对贵族气质的社交礼仪性培养与舞蹈体态的训练一致。他们重视身体姿态的挺直、挺拔,像交谊舞、芭蕾和欧洲土风舞的舞步也遵循一定的变化,但基本体态动势注重挺拔、直立。例如风靡世界的爱尔兰踢踏—“大河之舞”虽在民间流行(爱尔兰民间舞蹈,木鞋舞是它的雏形),动势依然是“拔起、直立”的,基本体态是上身几乎可以完全不做动作,利用两只脚的不同部位与地面打击,舞者可边跳边欣赏自己敲击的节奏。总体上讲,西方舞蹈讲究直线型和放势的外向型对空间的切割,普遍强调舞蹈的技术性和下半身动作的丰富变化,重心相对偏高,并不重视动作是否对称。

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用力方式也有区别:中国古典舞的“气”有一个循环圈,以躯干的循环为本,重在“沉”,动势以平移为主,通过上身和运动腿的扭拧与倾倒,将力的循环维持在躯干的“自足”;西方古典芭蕾的力有两个循环圈,以下肢循环为本,是身体脉气之分支循环;力循环主要集中在躯干和支撑腿的联系中,重下肢的蹲而同时躯干讲究“拔”,其动势以升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