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舞蹈编导:历史与心理素质

舞蹈编导:历史与心理素质

【摘要】:“师涓”即为商朝时的职业乐舞编导。另据史籍记载,唐代负责排练乐舞的“执事者”也相当于今天的舞蹈编导。胡尔岩认为,舞蹈编导应具备如下的心理素质:其一创造性思维。

(一)任务

舞蹈编导既是舞蹈(舞剧)作品的创作者,又是作品的排练者,还是作品演出的组织者。作为作品的创作者,编导需从社会生活中捕捉表现对象,并确立作品主题,通过艺术构思,设定作品结构,编创和组织舞蹈语言,由此创作出舞蹈作品。作为作品的排练者,编导首先需要将作品教给演员,同时阐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或塑造的形象,并指导演员进行表演。作为作品演出的组织者,编导还需要与音乐、道具、服装、灯光、布景等制作者合作,且需要通过反复合成,才能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因此,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编”和“导”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二)历史

宽泛意义上的舞蹈编导出现的历史相当久远,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了职业性的乐舞编导,《史记》载:“帝纣……好酒淫乐……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音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师涓”即为商朝时的职业乐舞编导。西周有乐师,也即乐舞编导。另据史籍记载,唐代负责排练乐舞的“执事者”也相当于今天的舞蹈编导。狭义的舞蹈编导指舞台艺术舞蹈的编导,在我国始于20世纪30年代。之后编导们在实践过程中,依照所善于驾驭的素材,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编导、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导、芭蕾舞编导、现代舞编导等不同的编导群体。

(三)素质(www.chuimin.cn)

对于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比如《中国舞蹈词典》认为:“舞蹈编导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对于舞蹈创作理论以及舞蹈编导技巧的掌握。舞蹈创作理论主要包括:舞蹈编导的职能及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如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体裁的分类及其特点、舞蹈选材和舞蹈结构的原则和方法、编舞要点等。舞蹈编导的技巧包括:如何从社会生活中选择舞蹈的题材,如何根据舞蹈、舞剧艺术特性对文学戏剧作品进行改编,舞蹈、舞剧结构的能力,舞蹈语言的提炼、发展、变化和创新的技能,舞蹈画面和舞台调度的掌握,用舞蹈刻画不同人物性格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进行排练以及如何最后舞台合成等。由于舞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因此要求舞蹈编导具有正确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善于运用舞蹈形象思维的方法捕捉舞蹈艺术形象,发挥丰富的舞蹈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其中特别是和舞蹈有紧密联系的音乐、诗歌美术、戏剧等艺术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较高的鉴赏水平。”对此观点,可概括为专业能力、专业理论修养、相关文化修养等三个方面,即舞蹈编导的编舞能力、舞蹈编导的舞蹈创作理论修养、舞蹈编导的相关文化艺术修养。胡尔岩认为,舞蹈编导应具备如下的心理素质:其一创造性思维。具体包含:思维独创性的突出表现是与众不同。不雷同于人,也不雷同于已,每进入一次新的创作活动,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特的结果;思维的深刻性是要求编导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反复提炼,为作品找到准确的“内核”。这种思维品质在选择题材、确定主题的创作阶段特别重要;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指对事物作出迅速而正确判断,这种思维品质在进行内容剪裁、形式结构时是极为活跃的一种思维能力;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过程中严密的、全面的、自我反省的品质,这种思维品质有助于编导者对作品的全局把握,不断检验,为了顾全整体的平衡协调,肯于对局部的‘精彩’割爱,以获得最佳效果。其二,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就是不依据已有的描述、模型、形象等的借鉴、启发、暗示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其三,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方式。其四,“破坏”与“重建”的能力。具体包括:生活素材的“破坏”与“重建”;舞蹈动作素材的“破坏”与“重建”;破坏刻板经验,重建新的审美经验。其五,整体把握与审美判断能力。

(四)培养

舞蹈编导的专业能力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目前我国设有舞蹈编导专业的院校均设有舞蹈编导专业训练的课程,其专业训练的内容包括选材的练习、结构能力的练习、编舞技巧的练习、舞蹈画面的练习、舞台调度的练习以及小品习作和实习排练等。其中编舞技巧是学习编导最重要的科目。通过编舞练习要求掌握对舞蹈动作进行分析、分解、变化和发展的技能;捕捉舞蹈形象;创造、组织舞蹈语言;设计各种舞段等一整套从繁,由浅入深的创作过程。其中,既包括事先设计好的习题,也包括一系列以即兴方式进行的编舞练习。这些练习除掌握编舞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编导进行舞蹈思维的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