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舞蹈样式探析:鄂尔多斯男子舞蹈的独特魅力

舞蹈样式探析:鄂尔多斯男子舞蹈的独特魅力

【摘要】:第一段音乐为中板,音乐风格辽阔、开朗、扎实有力,主要塑造了鄂尔多斯男子粗犷、豪放、大气的舞蹈形象。二段体舞蹈较之三段体舞蹈结构较为少见。该舞蹈即为典型的A+B+A的三段体样式。其中的第一段是舞蹈的开始,第二、三、四段是舞蹈的情节和高潮,第五、六段是舞蹈的结尾。虽然这一舞蹈产生于远古时代,但戏剧式舞蹈结构就已出现,这说明我国古代人类已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智慧。

(一)一般式舞蹈

一般式舞蹈,是指在舞蹈作品中较为常见的舞蹈结构,其结构形式较为单纯,多见于舞蹈作品中。它是常规基础性的结构,通常有二段体和三段体两种形式。

1.二段体

舞蹈的二段体,由舞蹈的两个段落组成,用A段和B段表示,则为A+B,通常由散板的引子或前奏,发展为渐快的快板并结束,所以,又称为由慢到快的二段体。如贾作光的《鄂尔多斯》就是最具典型性的二段体结构的舞蹈。第一段音乐为中板,音乐风格辽阔、开朗、扎实有力,主要塑造了鄂尔多斯男子粗犷、豪放、大气的舞蹈形象。第二段是轻快、活泼的小快板,音乐情绪与第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段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五名女子迈着轻盈、欢快的舞步出场,她们用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挤奶、洗碗、梳发辫等舞姿进行表演,与男演员相互配合,与第一段那种豪迈、大气的动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前后两个舞蹈段落相互对比、相互映衬,庄重缓慢与活泼喜悦交相辉映,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欢快情绪。

再如:卓玛的独舞《走进西藏》,同样是二段体的舞蹈,其舞蹈音乐选用的是歌曲《走进西藏》,第一段舞蹈开始于卓玛极富藏族风格的舞蹈造型,随着音乐和舞蹈情绪的不断发展,舞蹈发展为舒缓、到位的缓慢变化的舞姿造型,表现了藏族舞蹈深远、大气、苍劲的风格特征。当舞蹈音乐进入快节奏的部分,进入第二段舞蹈动作随之而变得欢快、跳跃,藏族水袖在手中上下飞舞,表现出舞者对生活和对本民族的无限热爱之情。尤其是在音乐的快节奏中,卓玛富于表现力的表演更是点睛之处,最后舞蹈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二段体舞蹈较之三段体舞蹈结构较为少见。其舞蹈音乐无论从情绪还是节奏要对比鲜明,反差较大,给予舞蹈展开的空间较有限,所以无论是舞蹈编导还是舞蹈演员,都较少采用二段体结构。

2.三段体

三段体相比较二段体而言,就更富有情绪的变化。舞蹈通常由三个段落组成,常用A+B+A表示,其中A段是陈述段,B段是对比的中间段,是舞蹈的展开部分,反复的A段是再现第一个A部分的。这种A+B+A的结构样式,不等于开端、发展、高潮的三个阶段,而是A段与B段在情绪与节奏上都会有鲜明的对比,最后结局的A段会回到舞蹈开始的A段情绪当中,两个A段情绪和意境基本相同,再现开场主题,只是最终要有结束感,与开始时的情绪略有区别。比如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作品开始是充满意境的、抒情的慢板将主题揭示出来中间部分是欢快雀跃的、充满生机的快板,进一步展开和表现主题,结尾又回到了初始的慢板并再一次强化主题。首尾呼应,舞蹈动作中初始和结尾的造型相近,只是结尾有很强烈的结束感。该舞蹈即为典型的A+B+A的三段体样式。

(二)戏剧式舞蹈

戏剧式的舞蹈结构通常直接受戏剧艺术的影响,这种结构类型的特点之一,是以戏剧情节为依据,但舞蹈结构不等同于戏剧结构与文学结构,它具有自身的专业特征,舞蹈是戏剧、文学、音乐、哑剧、舞台美术、演员表演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艺术,其结构需多方位的配合。在我国,长期以来,戏剧式结构一直占据了舞剧舞蹈结构的主流地位,早在周代就已有接近戏剧式的、较为复杂的舞蹈结构的记载了,如周代所创编的《六大舞》之一的《大武》,在《乐记·乐象》篇中,曾提到《大武》的某些片段。综合来看《大武》分六成(段):第一段,开始是一长段击鼓声,大概是舞蹈的前奏;舞队已集合,准备上场,接着舞者手执武器,从北面出来,巍然屹立,徐缓悠长地歌唱;第二段,接着转入发扬蹈厉,表现战阵的舞蹈,舞队两面有人振铎(表示传军令),舞队随即分两行,做激烈的击刺动作,边舞边进,表示已灭商;第三段,灭商之后再向南进军:第四段,表示南方各小国臣服于周,南方的疆域已稳定,舞队可能以宏大、稳定、对称的构图,来显示万邦来潮的气势:第五段,舞队再分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协助周王统治,接着,有条不紊地变化各种复杂的队形,此时,节奏加快音乐进入乱乐段,然后再形成整齐的队式,舞者皆坐,做低姿的静止场面,表示国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第六段,舞队重新列队集合,表示对王的崇敬,全舞结束。其中的第一段是舞蹈的开始,第二、三、四段是舞蹈的情节和高潮,第五、六段是舞蹈的结尾。该舞蹈的故事情节有着较为清晰的脉络和线索,就是武王伐纣并取得胜利的战斗过程,最后舞蹈结束在一派大好的胜利局面中。虽然这一舞蹈产生于远古时代,但戏剧式舞蹈结构就已出现,这说明我国古代人类已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智慧。

戏剧式舞蹈结构是按舞蹈中的“冲突律”来安排其结构的,所以舞蹈的戏剧式结构要突出其动作特征。比如在舞蹈中人物的动作很重要,尤其是体现和突出人物形象的主题动作,它是整个舞蹈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剧式舞剧中,戏剧性冲突是整个舞剧的核心部分。正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剧情和发展,所以舞剧是以冲突来安排结构的,在结构上必须考虑以冲突为剧情的重点和核心,按照情节发展,来设计和发展主题动作,整部舞剧结构分出幕次和场次。其中主要有序幕、开始、情节、高潮和结尾五个部分,故事情节及发展的脉络清晰。所以戏剧式舞蹈结构属于线型发展结构,这与我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遵循的审美规律中的起承转合有着相同的原理。

序幕指舞剧中最开始的部分,通常在第一幕之前出现,它有介绍剧情及作品所处时代、环境,揭示全副的主题,介绍主要人物的作用。

开始部分主要介绍矛盾冲突发生时的起点和原因,也是指作品的开头,这一部分为今后故事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随后,便是舞剧的情节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情节要得以发展,它在整个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情节部分使整个矛盾冲突不断变化、发展,随着剧情的不断展开和深入,剧中各种人物的性格也随之显现出来。戏剧式结构的舞剧要按照剧情发展的逻辑性规律,不断增强紧张感,这种发展是一种有顺序的表达方式,清楚地介绍故事的来龙去脉,使剧情步步发展,最后将作品推向高潮。

高潮是整部舞剧发展的顶峰。在这一部分中,主题和主要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最集中、最充分的展现,从而形成了全剧的高潮,是矛盾冲突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

随着高潮最终出现的是结尾,事件冲突和矛盾之后的解决。是全剧的结尾,是剧情的一个总结,也是对观众的一个交代。

戏剧式的舞剧结构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仅是在舞剧的大结构中存在,在每场戏,或每一幕中也存在,每一场戏的小高潮推动着大的舞剧结构的发展,从而形成大的高潮,在不断变化的推动和悬念中,促进了情节的发展,构成了结构性和戏剧性较强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舞蹈艺术作品的发展。(www.chuimin.cn)

另外,戏剧式舞蹈结构也多见于叙事性的舞蹈作品中,一般也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部分,只是涉及的人物少、事件单一、时间短、容量小,所以它的结构不像大型舞剧那么复杂完整,但为了主题和人物的需要,也需要层次清晰,精巧完整。

而在抒情性舞蹈作品中,基本上没有情节或情节所占比例很小,其在结构上也有起承转合,但舞蹈的发展并不是依靠矛盾冲突的不断激化,而是通过舞蹈中人物感情的动作和节奏,以及构图、气氛等的发展。这种舞蹈结构在我国的民族舞蹈当中较为多见。

总之,我国的戏剧式舞剧及叙事性舞蹈等的结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其创作规律,并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如舞剧《红色娘子军》《丝路花雨》,以及舞蹈《金山战鼓》等,从舞蹈结构而言,布局合理,情节发展自然生动、跌宕起伏,整个结构浑然一体,层次分明、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在发展和高潮两个主体部分,有较为充分的展开,尤其是高潮部分,由于情节的加入,使主题更加突出。比如舞剧《丝路花雨》中的英娘和舞蹈《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两个个性突出、性格坚强、柔中带刚的古代女性形象,在舞蹈的戏剧性结构处理之下,人物形象显得尤为生动、鲜明,又由于戏剧式舞蹈结构在情节性舞蹈中的运用,使作品更加完善。

(三)心理式舞蹈

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舞剧基本上是按照戏剧式舞剧的结构架势进行创作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舞蹈界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和尝试,他们吸收国外的多种舞蹈艺术创作手法,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线路,来设计舞蹈的结构和舞蹈场次的安排,以表现和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核心和依据,这种创作结构被称之为心理式舞蹈结构。心理式舞蹈结构注重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与表现,擅长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编导可以根据人物情感的需要,对题材进行布局和取舍,它往往可以省略许多不必要的过程,集中凝练地表现主题,其结构属于块状结构。

1.心理式结构

该结构根据舞蹈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来安排舞蹈的动作、顺序及舞蹈的场次,打破了以往舞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在结构上可以采用倒叙、插叙、回忆等创作手法,为舞蹈在较短的时间和空间内,描述更广阔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舞蹈《最疼爱我的人去了》,舞蹈一开始便是女孩站在空空的椅子旁,随着舞蹈的发展,舞者陷入了深深的回忆,女孩在空空的椅子旁捶腿,为记忆中最疼爱自己的人捶背……之后舞者又回到的痛苦的思念之中等,该舞蹈正是心理式结构较为典型的舞蹈作品。

2.意识流结构

舞蹈的意识流结构形式指的是,舞蹈的发展顺序基本上是按照人的意识的顺序而进行的,即意识走到哪里,舞蹈就进行到哪里,舞蹈的结构基本是以人的意识流动而安排的。也就是说,人的意识流过什么,舞蹈就展现什么,同样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组成错乱的心理顺序,在结构上,任意组织、安排时间和环境等的舞蹈段落,只要是人的情感和审美能接受,那么主观意识都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回忆、联想、追忆、梦境、潜意识等,都能与现实交织在同一空间。

意识流结构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使舞蹈的情感性因素得以向外展现,使其审美创造力得以充分挖掘,在深入刻画人物内心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乐章式结构

这种舞蹈结构,是受到音乐作品的创作、欣赏的心理影响,以块状的结构和思维方式形成,从不同侧面立体地描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乐章式舞蹈结构擅长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编导可以根据人物感情对题材进行布局和取舍,它可以省略过于烦琐的情节,而集中表达并凝练地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

(四)舞蹈诗式的结构

舞蹈诗是20世纪末在舞蹈界出现的新的舞蹈创作模式。它结合诗的元素进行舞蹈创作的新样式,并侧重于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具备诗的意境。其实舞蹈本身就有诗的属性,追求诗的意境是许多舞蹈家希望达到的舞蹈效果和境界。舞蹈诗的结构方法是舞蹈讲究情感的内在逻辑性,而舞蹈形象展开是比较直观的,几个画面经过丰富的联想,就可以表现出深刻的情感,就像诗,看似不相干的词句,组合在一起能让观众产生无限的想象。从结构上看,舞蹈诗是根据主题来演绎一种意境,是通过人体造型和场景来达到艺术审美效果的,它更侧重于人的思想感情的抒发,舞蹈为了体现诗的意境,可以在舞蹈中省略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细节,以诗的意境来抒发情节中要表达的情感,并将抒情建立在情节之上,通过主人公思想感情上的变化去反映故事情节,所以舞蹈诗的联想更为丰富。此外,舞蹈诗表现的情感与其他一般的舞蹈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是不一样的,一般的舞蹈作品主要表现的是现实主义的思想情感,而舞蹈诗所表现的情感虽然根植于现实生活基础之上,但它又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将人物形象升华到了一个诗的意境,使之具有诗的浪漫情调,舞蹈由此具有了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