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维动画基础:视觉暂留与动画起源

三维动画基础:视觉暂留与动画起源

【摘要】:如果追溯动画与电影的起源,会发现这两个我们曾经认为泾渭分明的艺术门类从一开始就是同一种东西,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都是基于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而产生的。但这种还原并非真实的连贯运动,而是因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而产生的一种“似动”现象。因此,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一切影像(视频)都可以被视为“动画”。

在探讨三维动画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什么是动画”这一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对动画最普遍的定义也许是“利用某种机械装置使单幅的图像连续而快速地运动起来,从而在视觉上产生运动的效果”。在这种定义下,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动画应该出自公元180年的中国古代发明家丁缓之手。1824年,彼得·罗杰(Peter Roger)为英国皇家学会写了一篇文章,题目为《论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文章提到人的眼睛看到一幅图画之后,短时间内图画不会在人脑中消失,如果图像连续而快速地从眼前闪过,那么人脑便会认为这是一幅连续的图画。如果这些图像之间略有区别且带有顺序性,那么这些图像就会变成运动的图画。这一发现直接推动了动画、电影电视的产生。

如果追溯动画与电影的起源,会发现这两个我们曾经认为泾渭分明的艺术门类从一开始就是同一种东西,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都是基于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而产生的。摄像机的本质是将现实中发生的连贯的运动,按照一定的速率拍摄成一张张静止的“照片”,再将这些“照片”通过播放设备以相同速率进行回放,从而还原现实中的连贯动作。但这种还原并非真实的连贯运动,而是因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而产生的一种“似动”现象。我们会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影像是电影。如果把摄像机按一定速率拍摄的静止“照片”换成用纸笔逐张绘制图像,再按一定的速度连续播放,我们则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影像是动画。那么,由英国艺术家通过在拍摄的影像上使用刮擦的方式来“作画”,于1998年完成的实验短片《信天翁》(见图1)又该如何归类?它既使用了摄像机进行纪实拍摄,又使用绘制的手段进行修改,有些类似于现在的特效电影,所不同的是现在的特效电影使用数字技术进行修改。

图1 实验短片《信天翁》视频截图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关于电影《死侍》的幕后制作花絮视频,它再次勾起笔者对“这是电影还是动画”的思考,视频中展示了大量镜头,这些镜头看起来是摄像机实拍的,但实际上却是像动画一样做出来的。而在电影《阿凡达》中,这样的“动画”镜头超过了60%。在获第89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影片《奇幻森林》中,更是除了主演尼尔·塞西外,其他一切视觉元素都是CG特效的产物。目前,大量的电影是通过特效软件制作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们使用了动画的思路和技术,而不是采用一般电影的纪实拍摄技术。由此可见,通过制作技术将电影和动画区分开也是极不可取的。我们通过任何设备,无论是早期的留影盘(Thaumatrope)、西洋镜(Zoetrope)、夏尔·埃米尔·雷诺的活动视镜(Praxinoscope),还是现在的电影、电视、电脑等,看到的动态效果都是一种“似动”现象。可以说,除了现实中的运动,我们在一切人造设备上看到的运动都是“似动”现象。因此,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一切影像(视频)都可以被视为“动画”(见图2至图4)。

(www.chuimin.cn)

图2 《死侍》中的特效镜头

图3 《阿凡达》中的虚拟角色

图4 《奇幻森林》电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