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成恩元的《敦煌棋经笺证》考证,此《棋经》系北周时期的写本,故称“敦煌写本北周《棋经》”。......
2023-11-21
1.《棋经十三篇》的作者
《棋经十三篇》的作者,或说为张拟,或说为张靖。北宋棋待诏李逸民的《忘忧清乐集》收录《棋经十三篇》,署名为“皇祐中张学士拟撰”,“拟”字刻小,位置偏右,因此有人认为“拟”即为张学士之名。然而,《忘忧清乐集》还收有一篇《论棋诀要杂说》,署名为“张靖撰”,内容正是《棋经十三篇》的末篇;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所收《棋经十三篇》,署名为“宋皇祐中学士张靖”;元人严德甫、晏天章编辑的《玄玄棋经》收录了《棋经十三篇》,作者题为“张靖”。
据今人李毓珍考证:宋代史籍中并无张拟其人,“张学士拟撰”应理解为张学士模拟《孙子兵法》十三篇而撰写,这个张学士应是张靖;张靖的生卒年大致为1004—1078,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州),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张靖与文彦博、包拯同榜登科,后直龙图阁,故有学士之称。
2.《棋经十三篇》的主要内容
《棋经十三篇》书影
《棋经十三篇》成书于北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仿照《孙子兵法》,分为十三篇:《棋局篇第一》《得算篇第二》《权舆篇第三》《合战篇第四》《虚实篇第五》《自知篇第六》《审局篇第七》《度情篇第八》《斜正篇第九》《洞微篇第十》《名数篇第十一》《品格篇第十二》《杂说篇第十三》。《棋经十三篇》最初的取名可能仅《棋经》二字,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棋经,又因其体例仿照《孙子兵法》,故人们称其为《棋经十三篇》。
《棋经十三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论述围棋的象征意义、行棋的术语及其定义。在《棋局篇第一》中,作者对围棋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万事万物的数理,从一开始,棋局的路数,一共有三百六十一个。“一”这个数,是所有数字起源的始祖,它占据首要位置而且支配统辖四方。“三百六十”,是象征一周天的数字。分成四角,是象征四季。每个角各有“九十路”,是象征每季一共有90天。“外周七十二路”,是象征一年有72个节候。棋子360枚,白子和黑子各一半,是效法阴阳各半并形成万物的机理。这一论述继承了班固《弈旨》的“四象”说,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完备,成为对围棋的经典论述。《名数篇第十一》着重阐述行棋术语及其定义,内容继承了徐铉《围棋义例》的32个基本术语。《品格篇第十二》则详细列举了九品的名称。(www.chuimin.cn)
第二是强调弈者的品德和对局的态度。《斜正篇第九》及《杂说篇第十三》都主要论述弈者应有的棋德,如:
胜不言,败不语。振廉让之风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高者无亢,卑者无怯。
这段话体现了作者对于棋德棋风的高度重视。《合战篇第四》《自知篇第六》《度情篇第八》三篇主要阐述对局的注意事项与态度,如“博弈之道,贵乎谨严”“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虑散”,强调在对弈过程中要有专心致志、深思远虑的基本态度。
第三是对实战经验的总结。《棋经十三篇》所总结的实战经验比以前任何一部理论著作都要丰富深刻,主要集中在《权舆篇第三》《合战篇第四》《虚实篇第五》《审局篇第七》《洞微篇第十》《杂说篇第十三》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具体的棋理,如“两生勿断,皆活勿连”“欲强外先攻内,欲实东先击西”“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等,都是对弈中基本的战略战术,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3.《棋经十三篇》的价值
《棋经十三篇》是现存最完整、最系统的围棋理论,全面细致地介绍了棋规、棋理、棋品、战术、术语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围棋理论,是宋代最重要的围棋理论著作之一。《棋经十三篇》上承敦煌写本北周《棋经》,下为刘仲甫等国手诵记运用,影响到后世的棋手与棋论,在中国围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围棋文化的文章
唐玄宗创立的翰林棋待诏制度,是我国围棋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志。唐代著名的棋待诏有王积薪、王叔文、王倚、顾师言、阎景实、滑能、朴球等人。王叔文改革失败后,他罢免的棋待诏以及其他待诏,又恢复了身份。宋人李逸民撰《忘忧清乐集》收录有唐朝的棋谱《金花碗图》,为待诏阎景实与顾师言的对局,两人对弈,争盖金花碗一只。不久,黄巢起义军攻打京城长安,唐僖宗逃往蜀地,滑能以棋待诏身份侍从。......
2023-11-21
宋徽宗时的棋待诏李逸民对围棋的最大贡献是编纂了棋谱《忘忧清乐集》,书名取自宋徽宗《宫词》其八十四的首句“忘忧清乐在棋枰”。南宋的棋待诏有沈之才、郑日新、赵鄂等人。周密所记棋待诏应是宋孝宗朝的,但有遗漏,那时的棋待诏还有赵鄂。沈之才是宋高宗时的棋待诏。赵鄂也是宋孝宗时的棋待诏,由棋待诏而官至武功大夫。......
2023-11-21
数年之后,过百龄接受京城诸公卿的邀请北上,在京城三胜名誉京师的老国手林符卿。过百龄推辞说“不敢”,林符卿更加高傲,非要比个高低,过百龄只好和林符卿对局。被过百龄击败的林符卿,字号、里籍不详,少年即以善弈出名,与方子振并驰,后纵横弈坛,为群雄之冠。后来过百龄与林符卿大战百余局,负少胜多,遂成为明末第一国手,确立了在棋坛的霸主地位,享誉棋坛达四十年之久。......
2023-11-21
平安时代,不论宫廷、民间,围棋活动都较为活跃。平安时代,中日两国国手首次对战,开启了最早的围棋国际比赛。平安时代,菅原道真创作出颇有影响的围棋诗,这与围棋的普及、发展有关。7世纪到室町时代的七百多年,是日本围棋的迅速发展时期。......
2023-11-21
元朝国祚不长,围棋的成就不大,棋坛较为沉寂,没有出现像唐代王积薪、宋代刘仲甫那样的著名国手,喜好围棋的文人士大夫中,有名的有刘因、虞集、黄庚、叶颙等人。颔联描写棋盘上的黑白玉石棋子,就像天上敲碎的黑白云朵;中午时分窗前弈棋的落子声,多次惊破他人的睡梦。......
2023-11-21
乾隆时期的著名诗人袁枚好弈,与棋圣范西屏颇有交谊。他对范西屏特别喜欢,其《范西屏墓志铭》谓“有清弈国手曰范西屏”“余不嗜弈而嗜西屏”,并把范西屏与孔子的高徒颜回、曾参并称。范、施二人曾于此对弈十三局,留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李汝珍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著有小说《镜花缘》。李汝珍编有《受子谱》二卷,收让子谱250局。《受子谱》刊行后,深受文人以及弈界的推崇。......
2023-11-21
围棋之道与兵家之道颇为相通。古代的学者、弈论家大多认为围棋与兵法相通。东汉经学家马融的《围棋赋》也说:“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敦煌写本北周《棋经》也沿袭以兵法解棋的路数,如“兵书云‘全军第一’,棋之大体,本拟全局”,意谓兵书说保全军队的实力为第一,弈棋的要旨本来也是保全大局。《隋书·经籍志》将围棋方面的著作列入兵家部中,可见史家也认为围棋与兵法相通。......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