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张靖《棋经十三篇》:深度解析围棋文化

张靖《棋经十三篇》:深度解析围棋文化

【摘要】:《棋经十三篇》最初的取名可能仅《棋经》二字,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棋经,又因其体例仿照《孙子兵法》,故人们称其为《棋经十三篇》。《棋经十三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棋经十三篇》上承敦煌写本北周《棋经》,下为刘仲甫等国手诵记运用,影响到后世的棋手与棋论,在中国围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棋经十三篇》的作者

《棋经十三篇》的作者,或说为张拟,或说为张靖。北宋棋待诏李逸民的《忘忧清乐集》收录《棋经十三篇》,署名为“皇祐中张学士拟撰”,“拟”字刻小,位置偏右,因此有人认为“拟”即为张学士之名。然而,《忘忧清乐集》还收有一篇《论棋诀要杂说》,署名为“张靖撰”,内容正是《棋经十三篇》的末篇;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所收《棋经十三篇》,署名为“宋皇祐中学士张靖”;元人严德甫、晏天章编辑的《玄玄棋经》收录了《棋经十三篇》,作者题为“张靖”。

据今人李毓珍考证:宋代史籍中并无张拟其人,“张学士拟撰”应理解为张学士模拟《孙子兵法》十三篇而撰写,这个张学士应是张靖;张靖的生卒年大致为1004—1078,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州),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张靖与文彦博、包拯同榜登科,后直龙图阁,故有学士之称。

2.《棋经十三篇》的主要内容

《棋经十三篇》书影

《棋经十三篇》成书于北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仿照《孙子兵法》,分为十三篇:《棋局篇第一》《得算篇第二》《权舆篇第三》《合战篇第四》《虚实篇第五》《自知篇第六》《审局篇第七》《度情篇第八》《斜正篇第九》《洞微篇第十》《名数篇第十一》《品格篇第十二》《杂说篇第十三》。《棋经十三篇》最初的取名可能仅《棋经》二字,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棋经,又因其体例仿照《孙子兵法》,故人们称其为《棋经十三篇》。

《棋经十三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论述围棋的象征意义、行棋的术语及其定义。在《棋局篇第一》中,作者对围棋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万事万物的数理,从一开始,棋局的路数,一共有三百六十一个。“一”这个数,是所有数字起源的始祖,它占据首要位置而且支配统辖四方。“三百六十”,是象征一周天的数字。分成四角,是象征四季。每个角各有“九十路”,是象征每季一共有90天。“外周七十二路”,是象征一年有72个节候。棋子360枚,白子和黑子各一半,是效法阴阳各半并形成万物的机理。这一论述继承了班固《弈旨》的“四象”说,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完备,成为对围棋的经典论述。《名数篇第十一》着重阐述行棋术语及其定义,内容继承了徐铉《围棋义例》的32个基本术语。《品格篇第十二》则详细列举了九品的名称。(www.chuimin.cn)

第二是强调弈者的品德和对局的态度。《斜正篇第九》及《杂说篇第十三》都主要论述弈者应有的棋德,如:

胜不言,败不语。振廉让之风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高者无亢,卑者无怯。

这段话体现了作者对于棋德棋风的高度重视。《合战篇第四》《自知篇第六》《度情篇第八》三篇主要阐述对局的注意事项与态度,如“博弈之道,贵乎谨严”“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虑散”,强调在对弈过程中要有专心致志、深思远虑的基本态度。

第三是对实战经验的总结。《棋经十三篇》所总结的实战经验比以前任何一部理论著作都要丰富深刻,主要集中在《权舆篇第三》《合战篇第四》《虚实篇第五》《审局篇第七》《洞微篇第十》《杂说篇第十三》部分,其中包含了大量具体的棋理,如“两生勿断,皆活勿连”“欲强外先攻内,欲实东先击西”“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等,都是对弈中基本的战略战术,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3.《棋经十三篇》的价值

《棋经十三篇》是现存最完整、最系统的围棋理论,全面细致地介绍了棋规、棋理、棋品、战术、术语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围棋理论,是宋代最重要的围棋理论著作之一。《棋经十三篇》上承敦煌写本北周《棋经》,下为刘仲甫等国手诵记运用,影响到后世的棋手与棋论,在中国围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