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围棋文化:探讨贵和的价值

围棋文化:探讨贵和的价值

【摘要】:所以儒家“贵和尚中”,就是以和为贵,崇尚中庸。古代儒家学者认为弈棋也应重“和”。潘慎修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纳入“棋道”之中,尽量淡化围棋“争胜”的一面,就是为了“和”。虞集谓围棋可以“制胜保德”,即制服对方以取胜,并保持自己的美德,其目的就是要把围棋纳入儒家的“仁”“礼”“和”体系中。这也体现了儒家的“贵和”思想。

孔子思想以“仁”“礼”为核心,提倡“仁”“礼”是为了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故“仁”“礼”“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仁”,即仁爱,指人与人相互亲爱。“礼”是古代社会贵族等级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道德等的总称。人人相爱,以“礼”约束,就达到了“和”。所以儒家“贵和尚中”,就是以和为贵,崇尚中庸。

古代儒家学者认为弈棋也应重“和”。宋人潘慎修《棋说》就云:“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几可以言棋矣。”潘慎修认为围棋之道在于恬淡沉静,选择、舍弃往往会急躁,懂得仁、义、礼、智、信,才能谈论围棋。潘慎修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纳入“棋道”之中,尽量淡化围棋“争胜”的一面,就是为了“和”。

翰林侍读虞集受元文宗之命“铭其弈之器”,撰写弈铭曰:“圆周天,方画地。握时机,发神智。动制胜,胜保德。勇有功,仁无敌。”虞集谓围棋可以“制胜保德”,即制服对方以取胜,并保持自己的美德,其目的就是要把围棋纳入儒家的“仁”“礼”“和”体系中。(www.chuimin.cn)

清代弈论家汪缙认为弈棋要抑制“争”心和“嗜杀”之心,方能符合儒家的“仁”,方能达到心性之“和”、天人之“和”。其《弈喻》云:“国工争道,赢止半子;止二三子者,良工也,非国工也;赢二三子不止,非良工矣。赢多者,争多也。争多技下,是何也?争多,嗜杀人者也;争少,不嗜杀人者也。天道好生而恶杀者也。”

围棋的胜负也体现了儒家的和谐、中庸思想。其他棋类的胜负都是“斩尽杀绝”,把“将帅”杀死,把“帝王”捉走才算胜;但围棋赢一目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不是斩尽杀绝,甚至能和平共处。这也体现了儒家的“贵和”思想。受儒家“贵和”思想的影响,明代大文人徐渭甚至嫌弃围棋的杀劫,希望下成和棋而不分输赢,其《胡市》诗就云:“自古学棋嫌尽杀,大家和局免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