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时代,不论宫廷、民间,围棋活动都较为活跃。平安时代,中日两国国手首次对战,开启了最早的围棋国际比赛。平安时代,菅原道真创作出颇有影响的围棋诗,这与围棋的普及、发展有关。7世纪到室町时代的七百多年,是日本围棋的迅速发展时期。......
2023-11-21
乾隆时期的著名诗人袁枚好弈,与棋圣范西屏颇有交谊。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官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三十三岁时,因父亲逝世而辞官,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小仓山购置花园,从事诗文著述,历时近五十年,室名随园,因又自号随园主人。袁枚也喜欢观棋,写有《观弈》2首以及《飞泉亭观霞裳与澄波上人对弈》等诗。他自己也常与人对弈,其《随园杂兴》云:
花下开酒觞,觞华作棋戏。
一杯醉扶床,一局败涂地。
诗中的“酒觞”即酒杯,“觞华”即酒上浮起的泡沫。花下饮酒弈棋,虽然酒醉棋输,也是乐事。袁枚的棋技还是不错的,他观棋还能看出一些门路,如其《观弈》就云:“肯舍原非弱,多争易受伤。中间有余地,何必恋边旁。”袁枚与学生刘茂才(字霞裳)对弈最多,其《霞裳舟中和诗》云:
饭后围棋例几回,私心不敢把窗开。
昨宵底事输先着,为有奇峰数朵来。
诗谓晚饭后照例要和霞裳对弈几局,心想不能把船窗打开;昨晚下棋为何输了,就是因为船窗开着,有几座像花朵的奇异山峰移过,我看山去了。霞裳离去后,袁枚非常思念他,期盼与他再次弈棋。其《送霞裳之九江》云:
新共扬州看明月,谁知转眼赋西征。
残棋再着知何日,怕听秋藤落子声。
袁枚曾为国手范西屏、地方高手徐星标撰写墓志铭,为中国围棋史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他对范西屏特别喜欢,其《范西屏墓志铭》谓“有清弈国手曰范西屏”“余不嗜弈而嗜西屏”,并把范西屏与孔子的高徒颜回、曾参并称。袁枚所写徐星标墓志铭,谓徐星标和其父徐培云均是“国手”,颇有溢美之词,“当是徐星标一生嗜弈而未能以弈名,儿子为达成父亲之愿请袁枚作铭”,当然,古人撰写墓志铭本来就有“谀墓”之习。(www.chuimin.cn)
著名学者毕沅也好围棋,还曾受到大国手范西屏的指导。毕沅(1730—1797),字纕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湖广总督。毕沅的祖父毕见峰喜好围棋,曾邀请范西屏来家弈棋,毕沅的《秋堂对弈歌序》记载云:已故祖父喜好围棋,不管寒冷、暑热,都不曾撤去。范西屏先生到太仓,经常住在我家,寄居心远堂的西斋。每次对弈,州中善棋的人全部都来,围着观看像一堵堵墙。当时我刚二十岁,陪坐旁观,抽空与范西屏先生对弈,他让我三子,并说:你如果跟我学棋,可以达到“次国手”水平。祖父担心影响学习,常常禁止我学棋。
范西屏对毕沅“让子”,其实就是指导棋,是当时培养后进的一种较为切实有效的方法。毕沅也喜欢观棋,写了不少观棋诗。其《观棋绝句四首》其二云:
胜固欣然败勿嗔,几番落子费逡巡。
旁观尽有高明手,白眼看他当局人。
诗谓下棋赢了固然高兴,然而输了也不要生气,几番下子让人迟疑,旁观多有高明棋手,轻蔑地(“白眼”,用“阮籍能为青白眼”之典)看着对局人。其《后观棋绝句四首》其三云:“我本旁观袖手客,到来偏作局中人。”观棋情趣、围棋观念与苏轼差不多,应是受其影响。
平湖世家张永年曾邀请范西屏、施襄夏到家授弈。张永年,字丹久,号月骞,浙江平湖人。朱攸《三张弈谱序》记载:张永年先生,少年读书,有志于世,交游都是当时有名望的人。晚年闭门弈棋自娱……先生好弈,达到妙境。乾隆四年(1739),范西屏、施襄夏受邀来到张永年家教棋,张永年棋技较高,与范、施二人对子对弈,长子张世昌(字振西,号敩坡)、次子张世仁(字无若,号香谷)则与范、施二人受子对弈,留有《三张弈谱》传世。范、施二人曾于此对弈十三局,留下了著名的《当湖十局》。张永年玄孙张金圻写有《坐隐居谈弈理》诗记其事:“当湖客舍十三局,旁观当作传灯录。念我先人雅好棋,棋中授受见而知。”诗中说旁观的人把“当湖十三局”当作《传灯录》,即记载禅宗传法的著作,可见旁观学弈者的看重。
著名小说家李汝珍精于围棋,颇得当时棋手的推重。李汝珍(1763—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19岁随兄李汝璜到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不久娶许乔林堂姐为妻,除两次去河南做官外,其余时间都居住在海州。李汝珍博学多才,精通文学、音韵等,著有小说《镜花缘》。许乔林《受子谱序》云:“松石二兄博雅多能,不屑以弈名,而通国之善弈者咸推服之。”从《镜花缘》中也可看出李汝珍对围棋的擅长,第72回《看围棋姚妹谈弈谱》不仅举出了“双飞燕”“倒垂莲”“镇神头”“压大梁”“小铁网”等围棋局势,而且还列出有弈谱警言和棋场俗语。乾隆六十年(1795),李汝珍于海州举行公弈,10人“对弈”,分为5个“对局”,最终,下成和棋。李汝珍《受子谱·公弈》云:“夫以二人终年对弈,纵使千局,亦难一和,而况十人高下错落,心思之不同乎?斯亦奇乎!”李汝珍编有《受子谱》二卷,收让子谱250局。许乔林《受子谱序》云:
尝集近时诸名手受子谱,自二子至九子,得百二局有奇,钩心斗角,精妙轶伦,洵为弈家最善之本。初学得之,而门径可寻;即高品浏览,亦觉益人神智。
《受子谱》刊行后,深受文人以及弈界的推崇。
有关围棋文化的文章
平安时代,不论宫廷、民间,围棋活动都较为活跃。平安时代,中日两国国手首次对战,开启了最早的围棋国际比赛。平安时代,菅原道真创作出颇有影响的围棋诗,这与围棋的普及、发展有关。7世纪到室町时代的七百多年,是日本围棋的迅速发展时期。......
2023-11-21
围棋之道与兵家之道颇为相通。古代的学者、弈论家大多认为围棋与兵法相通。东汉经学家马融的《围棋赋》也说:“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敦煌写本北周《棋经》也沿袭以兵法解棋的路数,如“兵书云‘全军第一’,棋之大体,本拟全局”,意谓兵书说保全军队的实力为第一,弈棋的要旨本来也是保全大局。《隋书·经籍志》将围棋方面的著作列入兵家部中,可见史家也认为围棋与兵法相通。......
2023-11-21
道家是我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古人认为,弈棋之道与神秘玄妙、变化莫测的道家之“道”颇有相通之处。弈棋又称“手谈”,讲究于无声之中知晓局中奥妙,进而明了胜负。围棋作为“坐隐”“忘忧”之物,能让人精神愉悦,契合道家的人生追求,所以古代的仙家、隐士大多喜欢围棋,通过弈棋达到精神的逍遥游。......
2023-11-21
《周易》“立象尽意”而以卦象表达,围棋“以象达意”而以棋形表达。围棋的思维方式本质上也是象的思维,即以象达意。围棋的“以有象传无形”,正与《周易》“象”的思维相契合。棋盘上还有被称为“星”的9个小黑点,四角各一,四边各一,一个居中为“天元”,区域正与古人按星相图把中国分为九州相应。以《周易》象的思维方式来观察、理解棋局的展开,棋局中任何一个变化都是道之流行、变化的呈现。......
2023-11-21
有的棋手喜欢拿一道具在手中把玩,用以调整心情和对局节奏,较为常见的是扇子,这也成了围棋文化的一种常见元素。中国有些棋手还喜欢带风油精。(五)坐姿与仪表中国人讲究“站有站样,坐有坐样”,下棋时也是一样。对弈中应节制吸烟。这既是围棋规则,又是下棋礼仪。当双方同意终止棋局后,应共同将棋子收拾干净并装入棋盒中。......
2023-11-21
邯郸淳《艺经·棋品》以一品“入神”为最高级别、以九品“守拙”为最低级别,而日本围棋段位则以九段为最高级别。日本围棋在段下还分九级,一级最高,九级最低。一级的水平接近一段,九级的水平则相当于完全了解围棋的游戏规则。日本全国的围棋爱好者号称1000万,获得段位的约有15万。日本棋院在院生之间举行选拔赛,相当于段位赛,叫大手合。日本棋院原规定各级院生均需通过大手合赛获得段位资格证书。......
2023-11-21
唐宋时期喜好围棋的僧人不少,其中也不乏高手,有的高手还与著名诗人有交谊,这些诗人有诗记录其弈棋活动。唐代的贯休和子兰,既是棋僧又是诗僧,两人都有诗写到弈棋活动。文同称赞僧人惟照的棋艺与国手相当,可以当他的围棋老师,可见惟照的棋技之高。可见野雪的棋艺超过当时的第一棋手吴嗣仙。大约经过两个时辰,大局初定,某生通盘计算,将要输棋。某生恍然大悟,连夜返回杭州,第二天中午到家,僧人已经在棋社了。......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