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宋文人士大夫的胜败皆欣然

北宋文人士大夫的胜败皆欣然

【摘要】:以父荫仕南唐,为秘书省正字、起居舍人。所举“十要”,已不得而知。“孟光”,东汉隐士梁鸿之妻。欧阳修喜好围棋,从其“六一居士”的号即可知道。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读此诗,便可知他说的贪图“适性忘虑”的话,是可信的。

1.北宋前期擅长围棋的著名诗人徐铉、王禹偁、范仲淹

北宋时期,擅弈而又撰写有弈论的文人士大夫有徐铉、宋白、潘慎修等。

徐铉(916—991),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初仕南唐,历官翰林学士、吏部尚书,是一位好弈的重臣;归宋后,历官给事中、散骑常侍,工书善诗,精于棋道,是宋太宗身边的重要艺臣。他有不少诗文写到弈棋活动,其《棋赌赋诗输刘起居》表现弈棋时忘怀物我,不计输赢的旷达情怀:“本图忘物我,何必计输赢。”“不如相视笑,高咏两三声。”徐铉认为下围棋本来就是为了超脱尘俗,不应计较弈棋的胜负。徐铉还精研棋理,撰写有棋艺文章《围棋义例》(有学者误作《围棋义例诠释》),将以前和当时的围棋着法术语收集起来并一一诠释。徐铉在围棋史上有两大贡献:一是改进古图记谱法,二是规范了行棋的基本术语。

宋白(936—1012),字太素,大名(今属河北)人。建隆二年(961)进士,后任礼部、刑部、兵部、吏部尚书等要职。自幼好棋,精于棋理,所作《弈棋序》认为“散木一枰,小则小矣,于以见兴亡之基;枯棋三百,微则微矣,于以知成败之数”。作者从品(优劣)、势(强弱)、行(奇正)、局(胜负)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棋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贯穿全文,说明作者对围棋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潘慎修(937—1005),字成德,泉州莆田(今属福建)人。以父荫仕南唐,为秘书省正字、起居舍人。好道工弈,入宋后,授太子右赞善大夫,太常博士,常侍奉宋太宗下围棋,棋为第三品。《宋史·潘慎修传》云:“善弈棋,太宗屡召对弈,因作《棋说》以献。大抵谓:‘棋之道在于恬默(恬淡沉静),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兼并),信则能克(取胜)。君子知斯五者,庶几可以言棋矣。’因举十要以明义,太宗览而称善。”所举“十要”,已不得而知。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官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三次受到贬谪,作《三黜赋》以见志。宋太宗创制三个新棋势时,王禹偁正在朝中,他后来所写《筵上狂歌送侍棋衣袄天使》记录了此事,诗中有云:“筵中偶说当年事,三势分明皆记得。”王禹偁爱好围棋,以棋度日,其《秋居幽兴》谓“围棋知日影”,夜晚则与妻子对弈消遣时光,其《寄耒阳喻长官》云:“夜榻围棋只孟光。”“孟光”,东汉隐士梁鸿之妻。梁鸿为佣工时,每当吃饭,孟光必举案齐眉,以示敬爱。王禹偁用在此诗中代指贤妻。王禹偁贬谪黄州时,写有《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谓“小楼两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竹楼弈棋,月光山影,江滩流水,清幽闲静,颇有仙人对局的意味。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在政治上积极主张改革,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公务完毕,则寄情棋枰,他的《依韵酬邠州通判王稷太傅》诗云:“恶劝酒时图共醉,痛赢棋处肯相饶。”他的《赠棋者》诗云:“静持生杀权,密照安危理。接胜如云舒,御敌如山止。……精思入于神,变化胡能拟。成败系之人,吾当著棋史。”诗中认为围棋同政治、军事有共通的道理,事情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事关系,自己应该编写一部围棋史,让人们了解围棋的精妙变化。

2.北宋后期喜好围棋的著名诗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欧阳修喜好围棋,从其“六一居士”的号即可知道。所谓“六一”,他在《六一居士传》中说,就是六个一: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有酒一壶,加上醉翁自己一人,晚年生活是“老于此五物之间”。他的《于役志》记录从京城沿汴水过淮水然后溯长江而上,前去贬所夷陵(今湖北宜昌)的行程,途中多有弈棋。如“五月壬寅,……弈棋饮酒,暮乃归”“癸卯,……公期烹茶,道滋鼓琴,余与君贶弈”“六月丁巳,……与安道弈”“辛酉,……与春卿弈于仓亭”等。他的诗中也多有弈棋的描写,如《梦中作》云:“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其《刘秀才昉宅对弈》云:“解衣对子欢何极,玉井移阴下翠桐。”从他的《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一诗可知,为了下棋,他还专门开辟一间弈棋的小屋子,其诗云:“人闲与世远,鸟语知境静。”“独收万虑心,于此一枰竞。”棋轩远离人世,环境幽美,相对弈棋,忘怀尘世,万虑皆消。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擢升参知政事,行新法,前后两度为相。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变法失败。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喜爱围棋,弈棋是为了“适性忘虑”,不太重视棋技,因而棋艺不高。宋人陈正敏《遁斋闲览》记载说:王荆公棋品不高,与人对弈时,未曾细心思考,信手快速下子,看到将要输了,就收起棋局,说:“下棋本来就是贪图适性忘虑,如果苦思劳神,不如不下。”《苕溪渔隐》记录有王安石的绝句诗云:“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读此诗,便可知他说的贪图“适性忘虑”的话,是可信的。然而,黄庭坚弈棋则不然,他有诗云:“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说明他下棋时冥思苦想,忘怀自身,特别计较输赢,与王安石不同。

王安石认为弈棋的目的在于怡情忘忧,而不在于输赢,因而下棋不愿苦苦思索,不愿殚精竭虑。《苕溪渔隐》所录四句诗就说:弈棋是游戏之事,莫要让它搅扰人的真性情,岂可因为顺应机缘就说我赢了;下完棋把黑白棋子收进两个棋盒,棋盘上哪还有成功与失败的迹象。

王安石经常与棋友对弈,其《对棋与道源至草堂寺》云:“北风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与君棋。明朝投局日未晚,从此亦复不吟诗。”后两句是说,能与棋友下棋,就要不顾一切,哪怕明天把棋局扔掉,哪怕从此不再作诗,也在所不惜,要先下个痛快再说。宋惠洪(1071—1128)《冷斋夜话》云:“舒王在钟山,有道士求谒,因与棋,辄作数语曰:‘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惟其不敢先,是亦无所争。惟其无所争,故能入于不死不生。’舒王笑曰:‘此特棋隐语也。’”“特”当为“持”之误。与惠洪差不多同时的曾慥(?—1155)所撰《类说》卷五十五也记有此事,但题目为“持棋谜”,末句为“此持棋隐语也”。明人冯元仲《弈旦评》也作“持棋”:“钟山道士持棋隐语,‘彼亦不敢先,此亦不敢先’。”早在东汉应玚的《弈势》中就有“持棋”一词:“持棋相守,莫敢先动。”“持棋”也就是北宋徐铉《围棋义例》训释围棋术语三十二字中的“持”,徐铉云:“持,和也。两棋相围,而皆不死不活曰持。……盖取其鹬蚌相持之义,故曰持。”所谓“持棋”,即今天所说双活。棋局已成双活之势,黑白双方自然不敢争先了。“舒王”即王安石。政和三年(1113),宋徽宗追封王安石为舒王。请求谒见的道士颇有棋趣,弈棋还让人猜棋谜,王安石对围棋也很在行,能够准确猜出。惠洪《冷斋夜话》还记载: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钟山时,常与门人薛昂下棋赌诗,输棋则赋梅花诗一首。王安石输了,就写了一首《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而薛昂输了,自己却写不出诗,只好请王安石代作。后来薛昂到金陵当官,有人就此事写诗嘲讽他:“好笑当年薛乞儿,荆公座上赋新诗。而今又向江东去,奉劝先生莫下棋。”

词与辛弃疾齐名的苏轼,弈棋也不重输赢,其“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围棋观,颇有影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上书陈述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讥刺新法下御史狱,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属海南)。苏轼会不会下围棋?他自己说“不会”。宋人彭乘《墨客挥犀》谓苏轼自己曾说“平生有三不如人,谓着棋、吃酒、唱曲也”。他的《观棋并引》也说“予素不解棋”,意即我向来不懂棋。然而,苏轼的诗词多写到围棋,特别是饮酒弈棋,如其《司马君实独乐园》云:“樽酒乐余春,棋局消长夏。”其《阮郎归·初夏》也写到下棋:“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北宋诗人、著名画家文同写有《子平棋负茶墨小章督之》,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子平即子瞻也就是苏轼,这是文同后人惧怕党祸牵连,删改文同集中涉及苏门文字的缘故。从文同此诗来看,可知苏轼曾与文同对局赌棋,因输给文同茶和墨,文同写诗催要。

苏轼的棋艺不高,不常下棋,但是其《观棋》诗中“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两句,特别有名,对宋代文人士大夫影响很大,在古代棋史上也很有影响。《观棋》有序云:“予素不解棋,尝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自尔欲学,然终不解也。儿子过乃半且能者,儋守张中日从之戏,予亦隅坐竟日,不以为厌也。”从诗序可知:苏轼游庐山白鹤观,看见古松流水的幽美景色,听见清脆响亮的围棋落子声,非常高兴,因而欲学围棋;他的儿子苏过略通围棋,儋州太守张中每天与之弈棋,他自己在旁观看,一整天也不感到厌倦。苏轼能够整天观棋而不厌,可见他是懂棋、会棋的。他的《观棋》诗云:

五老峰前,白鹤遗址。

长松荫庭,风日清美。

我时独游,不逢一士。

谁欤棋者,户外屦二。(www.chuimin.cn)

不闻人声,时闻落子。

……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赵孟img《苏轼像》

诗歌表现了苏轼喜欢风日清美、古松流水、清幽寂静的环境,特别喜欢在这种环境之中弈棋,说明苏轼向往清闲自适、悠然旷逸的人生境界;“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两句,表现出他旷达超脱,不以得失为怀,随意自适的弈棋态度。苏轼的这种态度,对后世文人有很大影响。明代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的《弈说》云:“古之不善弈者曰苏子瞻,其言曰‘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用是知不工于弈者,乃得弈之乐为深。人之达于是者,可与言弈也。”清人王先谦的《观弈次子粹韵》也云:“我如东坡翁,有味在无争。”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的黄庭坚“颇喜弈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任国子监教授,知太和县,召为校书郎,任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等职。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官涪州别驾。宋徽宗即位,一度起用,后又被除名羁管宜州。黄庭坚年轻时就喜好围棋,多有观棋、弈棋之诗。如其《观叔祖少卿弈棋》云:“世上滔滔声利间,独凭棋局老青山。心游万里不知远,身与一山相对闲。”其《赠赵言》云:“白云劝酒终日醉,红烛围棋清夜深。”其《慈孝寺饯子敦席上奉同孔经父八韵》云:“晴云浮茗椀,飞雹落文楸。”这两句写一边喝茶,一边弈棋的悠闲惬意。茶碗中映着蓝天上的白云,棋子落在棋局上就像急速飞落的冰雹意境优美,比喻巧妙。黄庭坚最让人称道的围棋诗是《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中的“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意谓弈棋时就不知道隐居的快乐,弈棋也胜过与俗人交谈。这两句描写下围棋的乐趣,是广为传颂的名句;其二中的“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两句,谓下棋思考时,心思有如蛛丝般细微,在万里碧空中游弋,给人一种缥缈虚无之感;身体好像蝉蜕一般僵化,附着在枯枝之上,给人凝重停滞之感。这两句描写弈棋时冥思苦想,僵直不动的状态,生动巧妙,入木三分。黄庭坚曾因读了韦曜的《博弈论》而不想再弈棋。他的《书〈博弈论〉后》云:“涪翁放逐黔中,既无所用心,颇喜弈棋,……偶开韦昭《博弈论》,读之喟然,以为真无益于事,诚陶桓公所谓牧猪奴戏耳,因自誓不复弈棋。”所谓“牧猪奴”,指赌徒。但是在贬谪黔中(今重庆彭水)期间,生活凄苦,心灵孤独,只有弈棋才能忘却忧愁苦闷,而获得暂时的慰藉和解脱。后来贬谪到宜州期间,几乎是天天下围棋。

孔平仲弈棋,赢了就作诗。孔平仲,字义甫(一作毅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治平二年(1065)进士。历官秘书丞、集贤校理、户部员外郎等。孔平仲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友好,常与他下棋饮酒,并作诗唱和。曾巩的《和孔平仲》云:“双烛纵谈樽酒绿,一枰销日纸窗深。”“一枰”指棋局,“销日”指消磨时日。孔平仲认为围棋“欣然趣自得,其乐胜书画”。他的棋技高超,经常赢棋,赢了就写诗记录,并嘲讽对手。棋友董承君常被他嘲笑,如其《嘲承君》《一胜篇》《承君输棋八路》《承君输十三筹》等。其《一胜篇》云:“我与承君棋,结局赢一路。太多亦何用,停则无胜负。”“赢一路”即赢一子。他的《承君输十三筹》云:“欲知输筹数,计月乃闰年。”“筹”为竹签、筹码一类的东西,用于记输赢的局数。“闰年”为十三个月,呼应“十三筹”。棋友张子厚常自夸棋艺,与孔平仲对弈,结果大败,孔平仲作《戏张子厚》嘲讽:

子厚夸善棋,益我以五黑。

其初示之羸,良久出半策。

波冲与席卷,揉攘见败北。

我师如玄云,汗漫满八极。

子厚若残雪,点点无几白。

诗谓张子厚自夸善棋,与我对局,非要给我增加五个黑子(即让我五子),起初我故意表现出弱势,过了一会儿,我使出一点儿计谋,棋势或如水波冲击,或如海浪席卷,一会儿牵制,一会儿驱逐,结果他输得一塌糊涂。棋盘上乌压压多是我的黑子,好像漫无边际的黑云,而张子厚的白子则所剩无几,如残雪点点。此诗不仅仅是戏谑、嘲笑张子厚输棋,而且也炫耀了自己棋技的高超。

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中,棋艺最高的要数吕溱、祝不疑。吕溱,字济叔,扬州(今属江苏)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官至枢密院直学士。明人陈继儒《珍珠船》云:“欧阳永叔每夸政事,不夸文章,蔡君谟不夸书,吕济叔不夸棋,……大抵不足则夸也。”吕溱的棋技能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文章、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襄(字君谟)的书法并列,可见其水平之高。祝不疑的棋艺颇高,声名远播,连宫廷的棋待诏也有耳闻,甚至令第一国手、棋待诏刘仲甫畏惧,不敢与之对局,“恐贻国手之羞”。祝不疑弈棋能让大国手、棋待诏敬畏,真所谓“高手在民间”,古代围棋史上少有。

北宋仁宗皇祐(1049—1054)年间,出现了一部划时代的棋艺经典著作《棋经十三篇》。李逸民的《忘忧清乐集》最早收录此书,署名为“皇祐中张学士拟撰”,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则谓《棋经十三篇》的作者是张靖。有学者认为,该书作者应是张靖,因“拟撰”的“拟”是“仿拟”的意思,即仿拟《孙子兵法》十三篇的体例,著名学者余嘉锡、围棋史专家李松福等人也认为作者为张靖。《棋经十三篇》总结千余年来的棋艺经验,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围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艺,对棋手特别是初入门径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