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龙江七层文塔开放恢复

龙江七层文塔开放恢复

【摘要】:龙江集北村与勒流勒北村之间有条新通车的大桥叫文塔桥。时任龙江集北村委书记蔡坤时介绍,七层文塔,又称龙江文塔,但文塔所属地是勒流勒北村。早在2006年,勒流、龙江以及勒流勒北村各出资20万元、上级拨款70万元,合计130万元,对七层文塔进行修缮。随后,七层文塔被列入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他说,实际上,七层文塔重新修缮将近10年以来,平时锁门,没有真正对外开放。

七层文塔很“近”又很“远”,不少市民盼望位于龙江集北与勒流勒北村交汇会的这处佛山文物保护单位,尽早对外开放。

在属勒流勒北的一片鱼塘与菜地边上,耸立着一座36米高的七层文塔。大凡往来龙洲路的过客,也许都会从远处瞭望文塔一眼,展开无限的遐思。本地村民说,不要说外地游客,就是土生土长的勒流勒北人,或与其仅一河之隔的龙江人,也未必熟识其真实的面孔,都想撩开其神秘的面纱。

“只能看到外观,里面是怎样的景致不清楚,因为进不去,长期锁着门。”最近有市民反映,七层文塔似乎距离人们很近,让人感觉很亲切,但其实又很遥远,很陌生。

龙江集北村与勒流勒北村之间有条新通车的大桥叫文塔桥。过了文塔桥后,有一条130多米长的机耕道,直接连通到七层文塔。周围是连片的鱼塘、菜地。

从远处看,七层文塔在阳光映照下,显得巍峨壮观。走近,见文塔周围砌有两米多高的围墙,四周杂草灌木丛生。

在集北村热心的村民、七旬老人麦权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进入文塔的大门。大门的门前长满杂草、灌木,两侧放着两把干枯的竹木。

勒流勒北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洪先生用钥匙打开了木门。在院内左侧墙上,有一块字碑,上面刻着“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责任单位写着:勒北村民委员会。

在院内,杂草丛生、灌木树枝缠绕,地上是枯草残枝,一派荒废已久的景象。一块长条木板“沉睡”在草丛中,有蚁蛀痕迹。麦权说,这是一种名贵的坤甸木,据说是塔顶的顶杆,曾是解放初期作为指引航向之物,后修建文塔时拆下来没有移回塔内保管。草丛中,还有一块长条石板。麦权介绍,以前发生雷击事件,把文塔二层外墙的一块石板劈落地面。(www.chuimin.cn)

从楼下小心翼翼地沿着陡峭的木梯级,扶着满是尘埃的扶手,登上七层文塔,发现每层楼板地面都是灰尘和一些垃圾。而在七层楼上,透光窄小的窗口,可领略到高处的风光。

时任龙江集北村委书记蔡坤时介绍,七层文塔,又称龙江文塔,但文塔所属地是勒流勒北村。早在2006年,勒流、龙江以及勒流勒北村各出资20万元、上级拨款70万元,合计130万元,对七层文塔进行修缮。随后,七层文塔被列入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由勒流勒北村委会负责掌管锁匙,有人来参观,负责开门。”他说,实际上,七层文塔重新修缮将近10年以来,平时锁门,没有真正对外开放。

据介绍,七层文塔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并于2006年重修。甲戊科进士、在四川蓬州任知府的周天柱(龙江西溪人)回乡省亲,远眺龙江山河秀丽,西北两江环抱婉若游龙,锦屏山如一艘巨轮,满载宝物在海上航行,心想若能在龙江出入江河的水口处,各建一座文塔以作柱,把船拴住,则家乡经济文化历久不衰矣。

于是周知府号召众父老乡贤、并亲临东海口与歌滘口视察商议,遂决定在歌滘口建一座五层文塔,在东海口建一座七层文塔。他发动众乡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随后两塔先后竣工(五层文塔于20世纪60年代毁圯)。

七层文塔高36.2米,当年周天柱为文塔题辞,前四层分别石刻“光昭云汉”“文阁”“大观”“捧日”。文塔虽被雷击多次,又经重修得以保存下来。

勒流、龙江有不少市民认为,龙江文塔座落于勒北的基塘地边,周边是耕作地,近于孤塔。而且,塔内外长满杂草,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闲置实在太可惜。龙江集北村委书记蔡坤时表示,先考虑安排人员清理大门、院内杂草。而勒流勒北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洪先生也表示,清理杂草、垃圾,费用也不是很多,哪个村都出得起。“关键问题是今后如何维护?如何把它利用开发起来?”他建议,这个问题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文物保护,人人有责,属地管理,更是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