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龙江观音阁新貌初现!

龙江观音阁新貌初现!

【摘要】:唐代以来,佛教传入,乡人在岩上敬奉观音大士,遂称“观音阁”。日寇侵华,龙江沦陷,民不聊生,观音阁毁于一旦;文革浩劫,又遭破坏殆尽。新年元月二十日上午,龙江观音阁修建筹委会于新落成的观音阁主殿举行龙江观音阁重修开光仪式,来自广州、港澳及海内外嘉宾、善长仁翁600多人以及数千名群众参与此盛会。龙江观音阁以民间集资筹款形式,进行第9次重修龙江观音阁,表达了民众意愿。

挺拔俊俏、风景秀丽的龙江锦屏山,主峰海拔172.1米,山上金盘岭龙岩有倒垂石笋正对石杯,古时终年滴水,不盈不竭,《龙江乡志》称之为:“普陀岩,始名于汉晋年间。”唐代以来,佛教传入,乡人在岩上敬奉观音大士,遂称“观音阁”。明末崇祯元年(1628年),乡人朱可贞于戊辰科殿试夺魁钦点武状元,返乡重修观音阁,撰书铭记,组织乡民,凿彻渚石、护崖傍山、立柱建阁,筑七级平台、修紫云古道,工程浩大,巍峨壮观。后清代及民初亦有多次修葺。日寇侵华,龙江沦陷,民不聊生,观音阁毁于一旦;文革浩劫,又遭破坏殆尽。

改革开放,盛世升平,政通人和。从2004年起,由民间发动,共筹得善款600多万元,组成龙江观音阁修建筹委会,开始历史上第9次较大规模重修。经两年时间努力,挖掘历代碑文遗物,扩宽登山大道,开辟落山梯级,修筑临崖护栏,安装照明供水消防系统,恢复观音阁主体七层原貌,新建84应身观音堂、弥勒殿、关帝庙和金花庙,兴建叠翠亭、流芳亭以及峰高一邑、福地洞天、紫云古道三大牌坊,石刻新旧19对楹联、4大横匾和状元朱可贞的144字铭记。龙江观音阁已初具规模,成为研究明、清历史建筑、民俗文化以及群众休闲、晨炼、观光的上好场所。

新年元月二十日上午,龙江观音阁修建筹委会于新落成的观音阁主殿举行龙江观音阁重修开光仪式,来自广州、港澳及海内外嘉宾、善长仁翁600多人以及数千名群众参与此盛会。佛光普照、霞光万道、梵音缭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逢农历正月二十六日,“观音开库”日,吉诞之时,来自南海、顺德等珠江三角洲附近四乡男女信众10多万人登上观音阁参觐观音大士,车水马龙、游人如鲫,与山下2001年落成开光的紫云阁遥相呼应,阁内大雄宝殿、观音堂、五百罗汉堂等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祈求福寿康宁、事业有成、生财有道。正门横批刻着的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撰写的“紫云阁”墨宝,与龙江籍著名书画家蔡迪支撰写的山上“峰高一邑”牌坊的楹联交相辉映,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山上的观音阁与山下的紫云阁,蕴含古今文化,聚焦人文精神,体现龙江的风土人情。(www.chuimin.cn)

顺德龙江,曾经有过“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归”的辉煌。改革开放,更创造出骄人业绩。2005年,龙江获得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家具协会联合授予的“中国家具制造重镇”和“中国家具材料之都”称号,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现代制造业重镇。

经济兴而文风盛,传统的中国文化得以熔铸龙江人的思维,丰富龙江的文化底蕴,谱写龙江光辉的历史篇章。

龙江观音阁

以民间集资筹款形式,进行第9次重修龙江观音阁,表达了民众意愿。岭南特有的民间习俗与观音文化,与北国流传的“千手观音”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人们对社会和谐、安定祥和、美好向善、民众认同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