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陆九渊仅年长杨简两岁,但后者仍向前者执定师生礼。他们师徒的这段交往,成为心学史上乃至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就根本而言,杨简的心学思想主要展现为一系列“觉悟”的历程,并以“觉”和“不起意”为本体—工夫论系统,最终贯穿和落实于他所肯认的仁学思想之中。在正式讨论杨简的以“觉”和“觉悟”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觉”和“觉悟”做一点简要交代。......
2023-11-20
赵复,生卒年不详(9) ,字仁甫,德安(今湖北孝感安陆市)人,学者称“江汉先生”。南宋理宗端平二年(元太宗)乙未(1235),元军在元太宗窝阔台的太子阔出的率领下攻陷德安。因德安曾经坚守抗战,元军根据其“军法”(凡城邑以兵得者,悉阬之),决定屠戮所俘虏的数十万德安军民。但是,儒、道、释、医、卜等方面身占一艺者,均可得保性命。这是因为姚枢当时受诏为元廷网罗相关方面的人才。他在众多的相关俘虏当中发现了赵复,并坚信其为“奇士”。但是,赵复由于“九族俱残”而“不欲北”。姚枢恐其轻生,故留赵复于帐中,并与之共寝。半夜,姚枢发现赵复离开帐中后,到处寻找,并在水边发现赵复“披发跣足”、呼天而泣,欲投水而未入。姚枢劝赵复说:“汝存,则子孙或可以传绪百世;随吾而北,必可无他。”(10) 在姚枢的劝说下,赵复终于同意随姚枢到燕京。
赵复北上燕京之后,杨惟中与姚枢商议、筹建太极书院。他们“立周子祠,以二程、张、杨、游、朱六君子配食,选取遗书八千余卷,请复讲授其中”(11) 。赵复则以为在周敦颐和二程兄弟之后,文献过于广博,“乃原羲、农、尧、舜所以继天立极,孔子、颜、孟所以垂世立教,周、程、张、朱氏所以发明绍续者,作《传道图》,而以书目条列于后”③,从而吸引了百余学子从学,其中就有姚枢。后来,赵复隐居、终老于河北真定(今河北保定),但他在北方“播下”的道学“种子”,在姚枢退隐苏门,吸引许衡、刘因、郝经等从学之后,终于开花结实,蔚然成章。故,史书称“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复始”④。
据《元史》载,赵复除了作《传道图》外,还著有《伊洛发挥》,标示《传道图》之宗旨;又作《师友图》,以“见诸登载与得诸传闻”为据,搜罗朱子散在四方的门人计五十三人,“以寓私淑之志”;又“取伊尹、颜渊言行,作《希贤录》”,使学者“知所向慕”与“求端用力之方”。
不过,赵复的这些著作,终究还是没能流传下来。今人对赵复思想的了解,只能依据赵复本人散见于各处的少数传世文章和元人的文集、《元史》《宋元学案》等资料进行研究。
一、道学的旨归
赵复曾为杨奂(号紫阳)的文集作序,该文是赵复少数传世文献之一,现存于《全元文》中。在这篇序文中,赵复开篇即说:“君子之学,至于王道而止。学不至于王道,未有不受变于流俗也。”(12) 这表明,在赵复看
来,道学或君子之学,其旨归在于实现“王道”,如果偏离了“王道”之正轨,学术一定就会随流俗而变。问题是,赵复所说的“王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理想状态呢?由于赵复本人的著作传世者少,已有的材料不能让我们窥其“王道”理想之全貌,但其仅有的传世文献仍然可以让我们推想其“王道”理想之一斑。
首先,赵复的王道理想重视“心学”(13) 之传。他曾说:“三代圣人,以心学传天下后世,见于伊尹、傅说之训,君子将终身焉。”(14) 据此,我们参考《尚书》之《伊训》、《大甲》(诸篇)和《说命》(诸篇),了解赵复心目中的“王道”理想,在于“得君行道”。伊尹曾训示太甲说,成汤“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因此,太甲应“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要学习“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的做法,使民众顺若,并做到“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从而才能够“有万邦”。伊尹进一步用成汤的话,总结“三风十愆”(15) ,告诫太甲说:“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尚书·商书·伊训》)由此可知,在伊尹(也包括赵复)的“王道”思想中,统治者首先要有内在的“德”,所以,他说“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其次要有能使“兆民允怀”的施政风格。具体而言,即“代虐以宽”、爱亲敬长、“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商书·伊训》)等。伊尹认为,君主和民众的关系是“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尚书·商书·太甲中》),也就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他要求君王要像“虞人”一样“省括于度,则释”,要诚恳地修身、敬德,使自己具备诚、敬、仁等品质,这样才能获得上天的亲爱、民众的怀向和鬼神的享食。
武丁为殷商天子时,求傅说于版筑之间。傅说为武丁朝贤辅,强调君、臣、民众各有其行为矩范:天子和大夫师长须奉顺天道、勿思逸豫;民众要顺服而得治理;故“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尚书·商书·说命中》)。傅说告诫君王在政令发布、军事征伐和官职任免等方面要恭谨、慎重,须经常反躬自省,不要夸赞或自恃其德与能,同时要效法古训、善学逊志。
伊尹、傅说或训诫或劝谏,都是要君王加强内心德性的修养,精察、专一,恭谨、谦逊,省括于度,如此才能学而成人,各得其所。这也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具体内涵。
其次,赵复的“王道”理想还希望避免以功利之说“冒充”王道之说。所以,他感叹说:
明王不兴,诸子各以其意而言学,学者不幸而不得见古人之全体。盖桓、文功利之说兴而羲、尧、舜、文之意泯矣。(16)
由于功利霸道有“速效”之利,颇能吸引从学不深、资质不足的人。
最后,赵复强调“王道”理想的恢复,需要各种因素——如时代的客观形势和需求、个人的志向与资具等——相互综合才有可能。所以,他品题历史人物说:
叔向、子产、蘧伯玉、季札之流,以夏、商君子之资,不得少效于王官,去而为列国之名卿材大夫……贾生、仲舒,有其具而不得其施,或者每为之掩卷而深悲;玄龄、如晦有其时而亡具,已甚惭德于斯文多矣!凛然正气,惟诸葛孔明、王景略诸人,不为流俗之所回夺,然而随世就功,周旋于散微之末,已又不能无偏而不起之患。大抵君相造命之地,既已暧昧不明,而瞽宗米廪教养之法,因以废格不举。故虽有命世绝异之材,卒亦不能迩也。非其不能迩也,而其故则可知已。虽然,“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17)
从这个意义上说,赵复看到了“王道”理想与个人境遇存在着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王道”理想须以“诚”与“学”为根基。所以,赵复说:
呜呼!学之为王者事,犹元气之在万物,作之则起,抑之则伏。然莫先于严诚伪之辨,诚伪定而王霸之略明矣。(18)
总之,赵复主张道学的宗旨或目的在于实现王道理想。他虽然没有明确描述自己的王道理想的状态,但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其王道理想的线索,并讨论了实现王道理想的主客观条件。
二、天理人性之说
对赵复而言,道学之旨归在“王道”,而“王道”的实现亦有赖于天理人性之说得到澄清。因为,赵复的“王道”理想与“心学”之传密切关联,而“心学”之传又与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密不可分。当然,对于赵复的天理人性之说,我们亦只能通过有限的资料提供线索,推测其一二。
《元史·赵复传》载:(www.chuimin.cn)
复为人,乐易而耿介,虽居燕,不忘故土。与人交,尤笃分谊。元好问文名擅一时,其南归也,复赠之言,以“博溺心、末丧本”为戒,以“自修、读《易》,求文王、孔子之用心”为勉。(19)
这是对赵复为人和交友之道的简单描述。从他赠别元好问的“戒勉”来看,他对于从《易》中“求文王、孔子之用心”非常重视,而且有较大可能是走简约、崇本的道路。
侯外庐先生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指出,赵复在理学上是近于简易直截的一路,认为赵复戒勉元好问的“约”与“本”就是直求圣人之心,简在心得,而不旁骛,并且认为“他的‘简易’之论和朱熹思想并不相同,但也并不就是陆九渊的直求本心的思想”(20) 。他们的讨论以郝经的《与汉上赵先生论性书》为据,读来确实颇能给人启发。郝经在该《论性书》中表示,他曾经读过赵复的《伊洛发挥》,且“日幸一拜,得闻高谊”,但对赵复的相关论述有不同看法。他说:
夫道之在人谓之性,所谓仁义中正而主静焉者也。统而言之,则太极之全体也;分而言之,则命阴而性阳也、命静而性动也、天命而人性也、人性而物理也。合而言之,只一道尔,又何有论说之多乎哉?道之在人,一而静,纯粹至善,充实之理而已,又焉有异端之多乎哉?(21)
从郝经这段文字推测,他似乎认为,赵复质疑他“论说”过多,且不纯粹,有“异端”思想掺杂其间,他于是写了《论性书》来为自己辩护。他的意思似乎是说,从根本上讲,“道”“性”“太极之全体”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不同的对象而异名。这是从抽象和整体上说,具体而言,则有天人、性命、阴阳、动静、性理、人物等的分别。或许郝经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正是在这“分而言之”处,赵复不同意他的认识。(22) 赵复似乎认为,强分天人、性命、动静、阴阳、性理,是不合理的,他之所以说郝经“论说之多”,原因正在此“分而言之”处。事实上,“统而言之”与“合而言之”,或者笼而统之的漂亮话头、论说之终极旨归,是谁都会说、而难分轩轾的。但是,在具体的“分而言之”处,思想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就好像当年延平先生对朱子说道学与佛、老的区分“难在分殊”一样。至于说到异端,郝经虽然能明确地将自己与佛、老分开,但对于儒学内部思想的差异,却缺乏明确的意识,这可以从他在后文称颂荀子、扬雄和韩愈、李翱,并把他们同周敦颐、张载、二程和朱熹等同视之可以看出。也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赵复不仅严辟佛老,而且对于儒学正统或道统也有强烈的意识。
总之,今人已难见赵复天理人性方面思想之全貌,但从其仅存的有限线索亦可推知,赵复恪守道学之矩矱,谨守简易直截之路,认为天理、人性均有阴阳动静的表现,其具体内容即“仁义中正”之道或太极全体。不仅如此,赵复还非常强调道学之正统或道统,亦即他不仅严辟佛老,也在儒学内部区分醇疵。至于他的“简易”之论与朱、陆的关系,由于史料阙如,姑不置论,但从赵复后学的思想倾向推测,其大体还是以朱学为据,吸取了部分陆学之优长。
三、“王道”理想与夷夏之辨
赵复在思想上强调儒学的正统或道统,其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严夷夏之辨。这或许也是他最初被俘时“一心求死”的原因。在赵复北上燕京之后,他也同样表现了对父母之国的维护。
据《元史》记载,忽必烈曾经见赵复于潜邸。忽必烈问赵复说:
我欲取宋,卿可道之乎?
赵复回答说:
宋,吾父母国也。未有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者。
对赵复的回答,忽必烈的反应是“悦”,“因不强之仕”(23) 。
也正是由于这种“他人”和“吾父母国”之间的抉择,赵复拒不事元,因为元乃是“他人”:我可以寄寓他人之所,但亦绝不会忘了父母之国,更不会“引他人以伐吾父母”。赵复的这种华夷之辨,使得他不愿用世,并认为功利、霸道之学,学者当戒除之。
当赵复南归真定时,郝经曾作《送汉上赵先生序》,力劝赵复转变观念,不要仅从某种消极的眼光来判断穷达。郝经指出,赵复被俘,到了北方,“仵异俗而荏异声,茹腥衣毳,而不获安土敦化”,这确实是“穷”;但是,如果转变观念,赵复被俘北上,却使他改变了“蹈乎常,而未蹈乎变”“行乎一国,而未行乎天下”的状况,得有机会“由常而达变,由一国而达天下”,超越江、汉、荆、衡,而“仰嵩高,瞻太华,涉大河之惊流,视中原之雄浸,太行、恒、碣,脊横天下”,能“观华夏之故墟,睹山川之形势,见唐虞三代建邦立极之制、齐鲁圣人礼义之风”,这些都开拓了胸襟和眼界。因此,郝经进一步劝说:
昔之所学者,富一身而已,今也传正脉于异俗,衍正学于异域,指吾民心术之迂,开吾民耳目之蔽……俾“六经”之义、圣人之道,焕如日星、沛如河海、巍如泰华,充溢旁魄,大放于北方。
如果从这个角度说,赵复之被俘北上,非但不是“穷”,反而是“达”了。时、事、遇,有穷有达;但“居中守正”之士于“理”则“恒达而不穷”(24) 。这些劝解固然是从个人之“穷”“达”来着眼,但又何尝不是劝赵复放下夷夏之辨,致力于传播圣人之道?当然,赵复随后还是继续南归,似乎曾到过济南,后又回到燕京,其后隐居,不知所终。
受赵复影响,姚枢和赵复的其他学生,如梁枢、赵彧、刘因等,也隐居乐道,拒不事元。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元代自仁宗延祐二年(1315)正式以朱熹集注的“四书”为标准开科取士,朱注自此成为“官学”,“定为国是”。道学在元代的这一发展与赵复传道学于北方有莫大关联。此后,明、清两代延续元朝以朱学为官学的做法。虞集称赵复在北方之传介道学,“于天理民彝,诚非小补”(25) ,正以此也。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虽然陆九渊仅年长杨简两岁,但后者仍向前者执定师生礼。他们师徒的这段交往,成为心学史上乃至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就根本而言,杨简的心学思想主要展现为一系列“觉悟”的历程,并以“觉”和“不起意”为本体—工夫论系统,最终贯穿和落实于他所肯认的仁学思想之中。在正式讨论杨简的以“觉”和“觉悟”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觉”和“觉悟”做一点简要交代。......
2023-11-20
因为,在北宋道学代表人物中,是周敦颐通过其《太极图说》率先建构了完整的宇宙生成理论。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由“无极”这个动静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体产生出“太极”;“太极”由于自身的“动”“静”而区划出“阴阳”,这是宇宙演化的第一个阶段。从而使儒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自己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周敦颐宇宙生成论在......
2023-11-20
胡寅自少即闻过庭之训,广泛诵习儒家经典,深受儒学的熏陶,尤其是年轻时通过胡安国而得以研习二程理学和春秋学,这对他的学问致思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胡寅辟异端的根本立场及其为学与为治的基本主张也散见于他的文集——《斐然集》之中。胡寅作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儒学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始终一贯而又十分灵活地运用了儒家的中道观念。......
2023-11-20
杨时自幼聪慧颖异,二十四岁登进士第,不汲汲于功名,一心向学,二十九岁在京师闻程颢之名,遂往颍昌拜见,执师弟子礼。及其南归,程颢目送,有“吾道南矣”之叹,因而后世称杨时在闽中所创学派为“道南学”。程颢死后,杨时又以师礼见程颐于洛,时年四十,有程门立雪之典故,其尊师重道,为学者称叹。后学者建书院为杨时立祠致祭。政和二年,杨时知萧山,罗从彦自延平来学,杨时喜其才学,遂告以心传之秘。......
2023-11-20
同为浙东事功学派代表人物,我们在上一章将陈亮(字同甫)的思想称为“事功之学”,而本章将叶适的思想称为“功利之学”。 叶适显然比陈亮更注重从社会制度层面加大社会财富的积累,因而称叶适的思想为功利之学比事功之学应该更合适。而陈亮和叶适的事功或功利之学根本没有讨论幸福或快乐与否的问题,它是指实际的业绩和成效,尤其是就国家富强、社会发展而言。......
2023-11-20
经统计,朱震于六十四卦注解中,明引程颐《易传》处,就有一百条之多。 将朱震列为上蔡门人中之最优者。以上事实说明,朱震与朝廷内理学家往来甚多,其易学思想中的许多理论,都得益于当时的理学家。“汉上”二字,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主张朱震号“汉上”,居蒙泉。......
2023-11-20
饶鲁与吴澄,是元代在南方传播道学的两位著名代表。同时,尽管饶鲁一生均在南宋,但由于其学说的影响在其生前所及仅限于民间、地方,反倒是其再传弟子吴澄在元代大大发扬了他的学说。因此,本节把饶鲁的思想当作元代道学的一部分,予以介绍和讨论。饶鲁虽于《宋史》无传,但其在地方志中却地位甚高:明、清两代均入余干、万年的乡贤祠,1512年李梦阳等恢复东山书院时从祀理学祠。......
2023-11-20
吕祖谦出生于宋代的书香门第、世宦之家,家学渊源深厚,号称“中原文献之传”。吕祖谦的思想除了深受家学的浸润濡染,还受到师友的相与和勉励之影响。吕祖谦宽容平和,同时与朱熹、陆九渊、陈亮等思想立场非常不同的学者从容交游,并深受朋友的推重。吕祖谦与朱熹先后游学于胡宪之门,由意气相投,故而能求同存异,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这些说法概括了吕祖谦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