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元代道学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

元代道学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

【摘要】:元代道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其特殊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元代道学,是宋、明之间的过渡环节。元代南方的道学乃是由朱熹的再传弟子接续传播。江右饶鲁,其生活的年代虽属南宋,但由于其一生“不事科举,一意经学”,仅在南宋理宗庚申“补迪功郎、饶州教授” ,未有显赫声名;但其“和会朱陆”的思想在元代由于再传弟子吴澄而获得身后令名,所以,我们仍然将其纳入元代道学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来。

元代道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其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就是在元初即有的地域(或者是南北)不平衡性。黄百家曾说,“自石晋燕、云十六州之割,北方之为异域也久矣,虽有宋诸儒叠出,声教不通”(1) ,这种南北不平衡性与南北“声教不通”有密切关联。有宋诸儒的“声教”不能影响北方,而“二程”之后,道学南传(即所谓“道南”),加上更多学者随宋祚南移而南迁,道学的南北发展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元代初年,南方的“道学”尚未传到北方,此时在北方流传的儒学,不过经生章句之学,像当时严实东平兴学,所用的亡金儒士,所授亦只是“章句”;而许衡早岁所学,亦只是金之“落第老儒”的“句读”。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其社会文化形态亦有重大变化。他们一方面吸取了以儒学为主的汉族思想文化,另一方面也把自己民族的思想传统传播到中原来,促进了民族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与融合。与此同时,南方的道学则经过朱熹的发扬光大,思想更趋圆熟;其后,朱熹、陆九渊后学也努力推进各自思想的进展。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北方诸儒在学术上严守经学章句的藩篱,远离了道学的形上思辨和精致化,但他们同时也保存了汉民族文化,为汉、蒙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后来蒙古攻占南宋时对南方儒家知识人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除了道学之南北发展不平衡外,元代道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诸多(但并非全部)学者,无论是出自朱学还是陆学,都能正视朱、陆学说的不足,而主张打破门户,综汇朱、陆两家之长。如出自陆学方面的学者,既能坚持其反求诸己、自悟本心、先立其大的“尊德性”之路,同时也兼取朱学致知、笃实的“下学”工夫;而朱熹的后学亦一面坚持笃实守敬的工夫,一面吸收陆学简易直接的心本论,以避免自身可能存在的“支离”泛滥。这便是当时的学风所趋,即和会朱、陆,兼长避短,补两家之未备。不过,在实际上,此时的“和会朱陆”乃是以陆学的“心本论”兼取朱学的理气论、理欲之辨,以及其笃实的学风。由此观之,宋明道学中不同学者在“本体”与“工夫”之间畸轻畸重(具体表现为德性与道问学、诚敬与致知、约取与博观等的矛盾),经过南宋朱、陆的争论,到了元代呈现出折衷融合的合流倾向,这其实开启了明代阳明学“范围朱陆而进退之”的端倪。从表面上看,阳明似乎更近象山,但须知阳明最初尊崇的乃是朱子学说,其学说乃是从朱学的堂奥中走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元代道学,是宋、明之间的过渡环节。(2)

元代道学,其在北方之传播,源自湖北德安(今湖北省孝感安陆市)的赵复,赵复本是元军俘虏,幸得杨惟中、姚枢的保护,被礼送至燕京太极书院,并在书院“原羲、农、尧、舜所以继天立极,孔子、颜、孟所以垂世立教,周、程、张、朱所以发明绍续者,作《传道图》,而以书目条列于后”(3) 。其后,受教于赵复的姚枢退隐苏门山(在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传播赵复之学,而许衡、郝经、刘因等从学于姚枢者,则因赵复所荐书而崇信赵复,并广传赵复教授的道学,道学自此始传于北方。

赵复之后,间接受教于赵复的许衡传授道学于北方,影响最大。许衡曾私淑朱熹,被全祖望誉为“元时实赖之”的“大宗”。许衡注重普及道学,而对于其“奥义”则不甚措意。此点由其“主此书(即《小学》)开导学者”可知。(4) 与此同时,他还“力劝元帝兴儒学,以作为推行‘汉法’的重要内容。朱学在元代能成为官学,与许衡父子有很大关系”,因此许衡被明清理学家称颂为“道统的接续者”“朱子之后一人”。(5)

刘因,初从章句之学,后改宗道学。刘因不愿出仕为官,消极用世,把道学中的“主静”“不动心”与庄子之学结合,倡导消极避世的生活方式。但是,他提出“古无经史之分”和道学本于六经等思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www.chuimin.cn)

元代南方的道学乃是由朱熹的再传弟子接续传播。江右饶鲁,其生活的年代虽属南宋,但由于其一生“不事科举,一意经学”,仅在南宋理宗庚申(1620)“补迪功郎、饶州教授”(6) ,未有显赫声名;但其“和会朱陆”的思想在元代由于再传弟子吴澄而获得身后令名,所以,我们仍然将其纳入元代道学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来。

吴澄,江右饶鲁的再传弟子,抚州崇仁(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人,是元代中期著名道学家,与北方的许衡并称“南吴北许”。他于经学、理学,乃至天文、历算等,均有广泛涉猎,被誉为“辩传注之得失,而达群经之会同;通儒先之户牖,以极先圣之阃奥;推鬼神之用,以穷物理之变;察天人之际,以知经纶之本、礼乐制作之具、政刑因革之文。考据援引,博极古今,各得其当,而非夸多以穿凿……近世以来,未能或之先也”(7) 。吴澄主张“和会朱陆”,但其曾在元至大年间对学者强调“尊德性”重于“道问学”,故被议者以为“陆氏之学”,但是,全祖望的主张是“草庐之著书,则终近乎朱”(8)

元代道学,除上述赵复、许衡、刘因、吴澄等代表人物之外,尚有浙西金华北山何基及其弟子金履祥、许谦等人。他们在入元之后,隐迹不出,讲学授徒,坚守朱学门户,继续与陆学代表,如陈苑、赵偕等对峙。由于这些学派在当时和后世学术的影响有限,故本章不多介绍这些学者的思想,只讨论道学北传和南方饶鲁——吴澄的“和会朱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