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自幼聪慧颖异,二十四岁登进士第,不汲汲于功名,一心向学,二十九岁在京师闻程颢之名,遂往颍昌拜见,执师弟子礼。及其南归,程颢目送,有“吾道南矣”之叹,因而后世称杨时在闽中所创学派为“道南学”。程颢死后,杨时又以师礼见程颐于洛,时年四十,有程门立雪之典故,其尊师重道,为学者称叹。后学者建书院为杨时立祠致祭。政和二年,杨时知萧山,罗从彦自延平来学,杨时喜其才学,遂告以心传之秘。......
2023-11-20
杨简(1141—1226),字敬仲,慈溪(今浙江省宁波市西北)人,晚年筑室于德润湖(慈湖)上,世称“慈湖先生”。杨简从小就受到比较严格的庭训,他的父亲杨庭显(1107—1188)不仅因德行闻名于乡里,且与陆九渊(1139—1193)相交善。此外,杨庭显兼好佛禅之学。这些对杨简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南宋乾道五年(1169),杨简进士及第,初调富阳县主簿,时陆九渊过富阳,杨简受其指点,遂有“扇讼之悟”,并归附象山之学。虽然陆九渊仅年长杨简两岁,但后者仍向前者执定师生礼。他们师徒的这段交往,成为心学史上乃至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杨简一生为官有方,但仕途不显,最终“寻以宝谟阁学士、太中大夫致仕,卒,赠正奉大夫”(1) 。
随着“庆元党禁”(1195)的发生,杨简因支持赵汝愚(1140—1196)而被罢黜,从此之后,他“家食者十四年”(《慈湖遗书》卷一八),再也没有实质性的从政经历。赋闲的日子里,杨简在思想上创作颇丰。据《宋史》记述,他一生著有《甲稿》《乙稿》《冠记》《昏记》《丧礼家记》《家祭记》《释菜礼记》《石鱼家记》,又有《己易》《启蔽》等,现存主要整理著述有《慈湖遗书》《先圣大训》《慈湖诗传》《杨氏易传》《五诰解》等。杨简秉承和发挥其师陆九渊“六经皆我注脚”的学问精神,对于四书、五经大都有自己的一套阐释。就根本而言,杨简的心学思想主要展现为一系列“觉悟”的历程,并以“觉”和“不起意”为本体—工夫论系统,最终贯穿和落实于他所肯认的仁学思想之中。
在正式讨论杨简的以“觉”和“觉悟”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觉”和“觉悟”做一点简要交代。“觉”的观念最初出现在《孟子》中:“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万章上》)赵歧注释道:“觉,悟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觉,寤也。从见,学省声。一曰发也。”寤即从睡梦中醒来之意,所谓“使先觉觉后觉”,就是使人民都有关于尧舜之道的觉悟,能认识到尧舜之道。“悟”的说法最早在《尚书》中就已经出现:“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尚书·顾命》)这里的“悟”通“寤”,指成王身患重病,不能起、卧。后来,由于“觉”“悟”二词在表达观念上的一致性,二者往往互相训释,并且构成同义复合词。(www.chuimin.cn)
“觉悟”一词最早在《荀子》和《韩非子》等篇目中就可以找到,其基本含义无非指“醒悟”“明白”,从而引申为对道的认识和体认。张岱年先生就曾指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觉和悟,都是说对于“道”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儒家、道家都有讲“闻道”,觉悟即“闻道”。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达于对真理的认识。(2) 张先生可谓揭示出“觉”在中国古典思想中的真义,然而他并没有细致区分“觉”和“悟”的内在差别。随着汉语字词义的发展和稳定,“觉”基本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感官的认知(认识),即“感觉”“知觉”等;另一方面指心灵内在的认知(认识),即“觉悟”“感悟”等。“觉”的两种意涵是互有关联的,心灵的感知、认知和醒悟往往始于或发于外在的感觉、感触。中国化的佛教即禅宗用“本觉”“觉悟”来指众生先天具有的智慧,即人人皆可成佛,使得“觉”成为一种普遍的可能性即修养目标。杨简就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之下,以“觉”和“觉悟”来创造性地阐发和展现其心学思想。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杨时自幼聪慧颖异,二十四岁登进士第,不汲汲于功名,一心向学,二十九岁在京师闻程颢之名,遂往颍昌拜见,执师弟子礼。及其南归,程颢目送,有“吾道南矣”之叹,因而后世称杨时在闽中所创学派为“道南学”。程颢死后,杨时又以师礼见程颐于洛,时年四十,有程门立雪之典故,其尊师重道,为学者称叹。后学者建书院为杨时立祠致祭。政和二年,杨时知萧山,罗从彦自延平来学,杨时喜其才学,遂告以心传之秘。......
2023-11-20
因为,在北宋道学代表人物中,是周敦颐通过其《太极图说》率先建构了完整的宇宙生成理论。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由“无极”这个动静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体产生出“太极”;“太极”由于自身的“动”“静”而区划出“阴阳”,这是宇宙演化的第一个阶段。从而使儒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自己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周敦颐宇宙生成论在......
2023-11-20
胡寅自少即闻过庭之训,广泛诵习儒家经典,深受儒学的熏陶,尤其是年轻时通过胡安国而得以研习二程理学和春秋学,这对他的学问致思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胡寅辟异端的根本立场及其为学与为治的基本主张也散见于他的文集——《斐然集》之中。胡寅作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儒学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始终一贯而又十分灵活地运用了儒家的中道观念。......
2023-11-20
经统计,朱震于六十四卦注解中,明引程颐《易传》处,就有一百条之多。 将朱震列为上蔡门人中之最优者。以上事实说明,朱震与朝廷内理学家往来甚多,其易学思想中的许多理论,都得益于当时的理学家。“汉上”二字,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主张朱震号“汉上”,居蒙泉。......
2023-11-20
同为浙东事功学派代表人物,我们在上一章将陈亮(字同甫)的思想称为“事功之学”,而本章将叶适的思想称为“功利之学”。 叶适显然比陈亮更注重从社会制度层面加大社会财富的积累,因而称叶适的思想为功利之学比事功之学应该更合适。而陈亮和叶适的事功或功利之学根本没有讨论幸福或快乐与否的问题,它是指实际的业绩和成效,尤其是就国家富强、社会发展而言。......
2023-11-20
相较而言,杨简的体验更倾向于泯灭和消除一切物与事的差别,并由之所达到的精神状态。对杨简心学的形成来说,“扇讼之悟”最受人关注也最为关键,是心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公案之一。......
2023-11-20
姚枢恐其轻生,故留赵复于帐中,并与之共寝。赵复北上燕京之后,杨惟中与姚枢商议、筹建太极书院。首先,赵复的王道理想重视“心学” 之传。从这个意义上说,赵复看到了“王道”理想与个人境遇存在着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王道”理想须以“诚”与“学”为根基。......
2023-11-20
命或天命是胡宏本体论的重要范畴之一,是其本体论三大原则之一,因而与心、性并列为三。而《中庸》“天命之谓性”则更清楚地规定了性与命的关系,认为性源于命,命已具有本体论地位。张载表达得更明确,他说: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天命不息之诚即是天道:“诚,天道也。”天命既然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和人的道德活动过程,也是其根据,无怪乎胡宏要将天命无息作为其本体论的基本原则之一。......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