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杨简心学: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流式

杨简心学: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流式

【摘要】:虽然陆九渊仅年长杨简两岁,但后者仍向前者执定师生礼。他们师徒的这段交往,成为心学史上乃至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就根本而言,杨简的心学思想主要展现为一系列“觉悟”的历程,并以“觉”和“不起意”为本体—工夫论系统,最终贯穿和落实于他所肯认的仁学思想之中。在正式讨论杨简的以“觉”和“觉悟”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觉”和“觉悟”做一点简要交代。

杨简(1141—1226),字敬仲,慈溪(今浙江省宁波市西北)人,晚年筑室于德润湖(慈湖)上,世称“慈湖先生”。杨简从小就受到比较严格的庭训,他的父亲杨庭显(1107—1188)不仅因德行闻名于乡里,且与陆九渊(1139—1193)相交善。此外,杨庭显兼好佛禅之学。这些对杨简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南宋乾道五年(1169),杨简进士及第,初调富阳县主簿,时陆九渊过富阳,杨简受其指点,遂有“扇讼之悟”,并归附象山之学。虽然陆九渊仅年长杨简两岁,但后者仍向前者执定师生礼。他们师徒的这段交往,成为心学史上乃至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杨简一生为官有方,但仕途不显,最终“寻以宝谟阁学士、太中大夫致仕,卒,赠正奉大夫”(1)

随着“庆元党禁”(1195)的发生,杨简因支持赵汝愚(1140—1196)而被罢黜,从此之后,他“家食者十四年”(《慈湖遗书》卷一八),再也没有实质性的从政经历。赋闲的日子里,杨简在思想上创作颇丰。据《宋史》记述,他一生著有《甲稿》《乙稿》《冠记》《昏记》《丧礼家记》《家祭记》《释菜礼记》《石鱼家记》,又有《己易》《启蔽》等,现存主要整理著述有《慈湖遗书》《先圣大训》《慈湖诗传》《杨氏易传》《五诰解》等。杨简秉承和发挥其师陆九渊“六经皆我注脚”的学问精神,对于四书、五经大都有自己的一套阐释。就根本而言,杨简的心学思想主要展现为一系列“觉悟”的历程,并以“觉”和“不起意”为本体—工夫论系统,最终贯穿和落实于他所肯认的仁学思想之中。

在正式讨论杨简的以“觉”和“觉悟”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觉”和“觉悟”做一点简要交代。“觉”的观念最初出现在《孟子》中:“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万章上》)赵歧注释道:“觉,悟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觉,寤也。从见,学省声。一曰发也。”寤即从睡梦中醒来之意,所谓“使先觉觉后觉”,就是使人民都有关于尧舜之道的觉悟,能认识到尧舜之道。“悟”的说法最早在《尚书》中就已经出现:“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尚书·顾命》)这里的“悟”通“寤”,指成王身患重病,不能起、卧。后来,由于“觉”“悟”二词在表达观念上的一致性,二者往往互相训释,并且构成同义复合词。(www.chuimin.cn)

“觉悟”一词最早在《荀子》和《韩非子》等篇目中就可以找到,其基本含义无非指“醒悟”“明白”,从而引申为对道的认识和体认。张岱年先生就曾指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觉和悟,都是说对于“道”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儒家道家都有讲“闻道”,觉悟即“闻道”。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达于对真理的认识。(2) 张先生可谓揭示出“觉”在中国古典思想中的真义,然而他并没有细致区分“觉”和“悟”的内在差别。随着汉语字词义的发展和稳定,“觉”基本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感官的认知(认识),即“感觉”“知觉”等;另一方面指心灵内在的认知(认识),即“觉悟”“感悟”等。“觉”的两种意涵是互有关联的,心灵的感知、认知和醒悟往往始于或发于外在的感觉、感触。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用“本觉”“觉悟”来指众生先天具有的智慧,即人人皆可成佛,使得“觉”成为一种普遍的可能性即修养目标。杨简就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之下,以“觉”和“觉悟”来创造性地阐发和展现其心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