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觏的人生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与学术追求,使得李觏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仍然坚持学术著述,形成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此外,李觏还著有其他多种文稿,直到晚年仍不辍著述,且以未能完成《三礼论》而感到遗憾。从李觏的著述情况来看,他主要的学术著作大体上完成于四十岁之前,而这一时期又是李觏人生中最不得志、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
2023-11-20
叶适,字正则,世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浙东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其一生大体可分三个阶段,从幼年到孝宗淳熙五年(1178)中进士,为求学阶段;中进士到宁宗开禧三年(1207)被劾罢官,为从政阶段;宁宗嘉定元年(1208)后,回永嘉水心村著书讲学,为学术研究阶段。
叶适出身于一个仍然保持着“士人之风”的贫穷知识分子家庭,很早就从游于薛季宣、郑伯熊、陈傅良等永嘉学术巨子,耳濡目染,心知其意,受到很大影响。孝宗乾道九年(1173),叶适二十四岁,尚就学于太学,即上书言事,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改变南宋积弱之势。此次上书已颇见叶适的学问与思想,显示出永嘉学派重事功、务实际的特点。
淳熙五年(1178),叶适二十九岁,考中进士第二名,授职平江节度推官。这使得他的人生比陈亮幸运很多。叶适长期在朝为官,他与陈亮一样,坚决主张抗金复国。陈亮因为一直不被任用,所以他的抗金主张多停留于纸上理论,文字呼号。叶适因为很早在朝为官,所以不仅仅是在言论中攻击苟且偷安的妥协派,而且有机会在实际的抗金斗争中立功。
淳熙十二年(1185),叶适被诏进京,授太学正,迁博士,第一次论对时,即对以抗金复国之事:“二陵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而言者以为当乘其机,当待其时。然机自我发,何彼之乘?时自我为,何彼之待?非真难真不可也,正以我自为难,自为不可耳。于是力屈气索,甘为退伏者于此二十六年。”而孝宗皇帝给出了一个无可奈何的回应:“朕此志已泯。”在朝廷这种苟安的风气中,叶适也只能无可奈何空怀报国之志,但还是极力为朝廷举荐人才,有一次一口气上书举荐了34人。这些人“后皆召用,时称得人”(5) 。(www.chuimin.cn)
虽然叶适极力主张抗金复国,但他并不是鲁莽之徒。当权臣韩侂胄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盲目发动对金战争时,叶适上奏,认为这是“至险至危事”,主张“必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6) 结果在开禧北伐中韩侂胄兵败被诛。在宋军溃败,金兵大举挺进两淮,南宋再一次处于危亡之际,叶适受命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收拾残局。叶适不负所望,镇守建康,在长江沿线挡住了金兵主力的攻势,扭转败局,连战连捷,迫使金兵退却。金兵退后,朝廷妥协派又急于求和,而叶适以为不必。他措置屯田,建立堡坞,安集流民,建立兵民共守的防御体系,足以振奋人心、抵御金兵的进攻。叶适此功,可推开禧之首,再一次显示出永嘉学术重实务、能成就事功的特点。明代李贽高度评价了叶适的作为:“此儒者,乃无半点头巾气,胜李纲、范纯仁远矣,真用得,真用得。”(7) 可是,由于朝中妥协派急于求和,叶适最终还是被削职还乡。《宋元学案》对这一事件的评说颇为公允:“是役也,不用先生之言以取败。事急而出先生以救之……而金人卒以此去。时中朝方急于求和,先生以为不必,但请力修堡坞以自固,乃徐为进取之渐。而韩侂胄死,朝事又一变。许及之、雷孝友本韩党也,至是畏罪,乃反劾先生附会侂胄起兵端,并以此追削辛弃疾诸人官,而先生前此封事,具在庙堂,竟莫能明其本末,盖大臣亦藉此以去君子。”(8) 叶适被免官后,回乡居永嘉城外水心村,著书立说,与程朱理学立异,成为永嘉学术的集大成者。
跟陈亮一样,叶适虽然从总体上不赞成朱熹的理学思想,但对朱熹的学问和人品依然是尊重的,或者对其思想的某些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赞成的。毕竟永嘉学术与朱熹思想同源并出。淳熙十五年(1188),孝宗任命朱熹为兵部郎官,朱熹力辞不就,因此遭到侍郎林栗的弹劾。叶适闻言,上书为朱熹辩护称:“栗劾熹罪无一实者,特发其私意而遂忘其欺矣!”(9) 并称赞朱熹是“洁修”的“道学”“善类”。(10)
叶适的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前两种已于1961年由中华书局点校合编为《叶适集》,后一种已于197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华书局《叶适集》分三册出版,收入叶适所作札、状、奏议、记、序、诗、铭及经传子史之作和其他杂著。《文集》与《别集》二书名及卷目一仍其旧,唯在内容上将《文集》中与《别集》重复的文章删去,只存目录。其中《水心文集》乃以清光绪年间孙衣言刻本为底本,孙刻本乃据钱桂森所藏明正统年间黎谅所刻二十九卷本校正重刊,并增入重辑的《补遗》一卷,成三十卷。《水心别集》十六卷乃以清同治年间李春和刻本为底本,而李刻本是据其师孙依言所藏本重刊,保存了宋本的原貌。《习学记言序目》是叶适摘录和评论历代学术著作的专著,共五十卷,凡经十四卷,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宋文鉴四卷。中华书局1976年版乃以清光绪年间黄体芳刻本为底本,参校以民国年间黄群校本,以及北京图书馆藏瞿氏明抄本和上海图书馆藏叶氏清初抄本,分两册出版发行。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而李觏的人生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与学术追求,使得李觏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仍然坚持学术著述,形成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此外,李觏还著有其他多种文稿,直到晚年仍不辍著述,且以未能完成《三礼论》而感到遗憾。从李觏的著述情况来看,他主要的学术著作大体上完成于四十岁之前,而这一时期又是李觏人生中最不得志、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
2023-11-20
同为浙东事功学派代表人物,我们在上一章将陈亮(字同甫)的思想称为“事功之学”,而本章将叶适的思想称为“功利之学”。 叶适显然比陈亮更注重从社会制度层面加大社会财富的积累,因而称叶适的思想为功利之学比事功之学应该更合适。而陈亮和叶适的事功或功利之学根本没有讨论幸福或快乐与否的问题,它是指实际的业绩和成效,尤其是就国家富强、社会发展而言。......
2023-11-20
经统计,朱震于六十四卦注解中,明引程颐《易传》处,就有一百条之多。 将朱震列为上蔡门人中之最优者。以上事实说明,朱震与朝廷内理学家往来甚多,其易学思想中的许多理论,都得益于当时的理学家。“汉上”二字,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主张朱震号“汉上”,居蒙泉。......
2023-11-20
张载的人生志向与学术成就,同他的家庭环境与人生经历不无联系。这种记述,表明张载在京师讲《易》时,已经具有相当广泛的学术影响。归乡途中,张载因病结束了自己五十八年的人生旅程。但是,张载在学术研究方面却卓然成家。张载能够获取“率多超卓”的学术成就,与他宏大的学术志向与文化担当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张载与程颢、程颐切磋学术,即互有启发。但“志道精思”确为张载学术上自成一家的主要缘由。......
2023-11-20
命或天命是胡宏本体论的重要范畴之一,是其本体论三大原则之一,因而与心、性并列为三。而《中庸》“天命之谓性”则更清楚地规定了性与命的关系,认为性源于命,命已具有本体论地位。张载表达得更明确,他说: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天命不息之诚即是天道:“诚,天道也。”天命既然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和人的道德活动过程,也是其根据,无怪乎胡宏要将天命无息作为其本体论的基本原则之一。......
2023-11-20
陈亮,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陈亮的曾祖投身行伍,战死于靖康之难。而孙子陈亮的出生让他看到了希望。而陈亮则是坚定的主战派。陈亮在结婚之后的九年时间里,生计艰难,穷得连安葬母亲与祖父母的钱都没有。无奈之下陈亮再次落魄东归,决意闭门不出,专心读书著述。陈亮的事功思想是在与朱熹的通信往复辩难之中集中表述的。这是陈亮正式与朱熹讨论问题之始。陈亮的著作最初由其子陈沆于嘉定初年编成《龙川集》40卷,叶适作序。......
2023-11-20
在叶适看来,理学片面强调道德性命之学,对于国家社会而言正有此弊。因而,叶适主张“务实而不务虚,择福而不择祸”“课功计效,一事一物,皆归大原”。 使其功利之学明确表现出一种实学的内涵。也就是说,叶适的功利之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上的讲求事功,而是必须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实际的利益。为了实现大业,叶适对兵制改革和军事战略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叶适首先考察了当时的军政情形,揭示了其中的腐败。......
2023-11-20
虽然陆九渊仅年长杨简两岁,但后者仍向前者执定师生礼。他们师徒的这段交往,成为心学史上乃至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就根本而言,杨简的心学思想主要展现为一系列“觉悟”的历程,并以“觉”和“不起意”为本体—工夫论系统,最终贯穿和落实于他所肯认的仁学思想之中。在正式讨论杨简的以“觉”和“觉悟”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觉”和“觉悟”做一点简要交代。......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