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哲学通史:陈亮事功学的世界观基础

中国哲学通史:陈亮事功学的世界观基础

【摘要】:“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对此,陈亮有如下批评:世之学者,玩心于无形之表,以为卓然而有见,事物虽众,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枯木死灰而止耳。不过,陈亮在特别强调具体事物之存在的同时,又有把道的存在虚置之嫌。

一个哲学家、思想家立论要稳,其学必有根本,而最为根本者是世界观,即要有一种对这个世界的总的看法。世界观本身从形式上看有形上性。哪怕是像陈亮这种注重实际事功的思想家,他们对于具有形上性的世界观也有自觉的观念,他们可以不多谈,但必定是有。这种世界观是他们思想其他各层次观点的基础。

陈亮说:

昔者圣人以道揆古今之变,取其概于道者百篇,而垂万世之训。其文理密察,本末具举,盖有待于后之君子。而经生分篇析句之学,其何足以知此哉!……夫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古之帝王独明于事物之故,发言立政,顺民之心,因时之宜,处其常而不惰,遇其变而天下安之。今载之《书》者皆是也。要之,文理密察之功用,至于尧而后无慊诸圣人之心。是以断诸《尧典》而无疑。由是言之,删《书》者非圣人之意,天下之公也。(14)

陈亮之讲究事功,从现实层面看,是希望执政者发言立政要有实效。他认为《尚书》所载“古之帝王”之政事颇有成效,堪为典范。能产生这种成效或说功用,必有其道理。《尚书》诸篇“文理密察”,这个道理就藏在其中。要深入理解和发明此“道”,非儒生的纸上章句之学所能为,必须“明于事物之故”,了解实际情形才行。那么,对于上古帝王行政之道的理解就要从《尚书》所载帝王行事上去看,而不能只从文字上看一个空的道理。若要应用上古帝王之“道”于当世,亦不可从一个空的道理出发,而应该明白当时国家事物的实际情形,“因时之宜”,从实际出发,通变以安天下。陈亮亦承认有一个超越于古今之变的“道”存在,而且这个“道”是客观的,即它是出于“天下之公”,而非出于某人乃至圣人一己的主观私意。以“道”为最高思想范畴,是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共识和思想传统。不过各家各派赋予它的内涵和特征不同。在陈亮看来,这个具有超越性的“道”既不能脱离具体变化的事物而存在,亦不能作为思考行事的出发点,这是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思想的根本不同处。

陈亮认为:“道之在天下,平施于日用之间。”(15) “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16) (《勉强行道大有功》)结合上文引到的陈亮“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等思想,我们可以知道陈亮在世界观上的一些基本看法。

其一,世界分为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两个领域,自然宇宙的根本存在是“物”,人类社会的根本存在是“事”。显然陈亮所谓“盈宇宙者无非物”是受了《易传·序卦传》“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这一思想的影响。不过陈亮对自然领域不大感兴趣,所以并没有花力气论证他的自然宇宙观。这一点跟叶适不一样,叶适有自己的自然宇宙观。在“事”与“物”两个领域中,陈亮更看重的是“事”这个与人类社会相关的领域,因而事功也主要体现在国家社会上。(www.chuimin.cn)

其二,道与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事和物的存在比道的存在更根本。道虽然具有超越性,但它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必须行于事物之间才能存在,若离开了具体事物它就不能存在。而当时的理学家是认为超越性的道和理是可以脱离具体有形的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乃至于也在构成一切事物之质料基础的气之先而存在,它可以多于具体事物,具体事物要依它而存在。这就是理学家理在气先、道先于物的观点。对此,陈亮有如下批评:

世之学者,玩心于无形之表,以为卓然而有见,事物虽众,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枯木死灰而止耳。得之深者,纵横妙用,肆而不约,安知所谓文理密察之道?泛乎中流,无所底止,犹自谓其有得,岂不可哀也哉!(17)

“玩心者”是对于事物的存在“得之浅者”。“玩心者”当是指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学者。他们主张向内自返发明本心,从人心之内而不是从外在事物找根据,这样对于外在事物就可以完全视而不见了,最后直到如《庄子》所说的心如死灰之境。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还能够通过读书思索道理,在陈亮看来,这比之于纯任内心的心学还是进了一层了,但是靠读书思索道理,还是就道理本身思索道理而没有实际事物相约束,因而也只会是泛滥无归而无所得。

其三,对于道的认识就是对于事物存在之道的认识,必须从客观的具体事物本身出发,不能脱离事物单独去分析和认识出一个什么道来。陈亮说:“故格物致知之学,圣人所以惓惓于天下后世,言之而无隐也。”“夫渊源正大之理,不于事物而达之,则孔孟之学真迂阔矣。”(18) 朱熹理学也大讲“格物致知”,虽然也有从具体事物去认识把握道和理的意思,但在具体实践中,终因理对于具体事物的先在性和规范性,而使得格物致知的出发点不是“物”而是“知”,因已知之理推未知之理,而非“于事物达之”,具体事物于是就被虚置了。所以,陈亮在世界观上,要把具体事物放在最根本的地位,道的存在要依乎具体事物,同时还要强调对道的认识必须通过对具体事物本身的认识来达到,以便真正把具体事物的客观存在落到实处。不过,陈亮在特别强调具体事物之存在的同时,又有把道的存在虚置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