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觏的人生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与学术追求,使得李觏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仍然坚持学术著述,形成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此外,李觏还著有其他多种文稿,直到晚年仍不辍著述,且以未能完成《三礼论》而感到遗憾。从李觏的著述情况来看,他主要的学术著作大体上完成于四十岁之前,而这一时期又是李觏人生中最不得志、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
2023-11-20
陈亮,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生于婺州永康龙窟村(在今浙江省永康市桥下镇),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状元及第,授佥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翌年四月,病逝于赴任途中,享年五十二岁。
陈亮生于一个衰败清贫的农家。陈亮的曾祖投身行伍,战死于靖康之难。祖父陈益任情使气、豪放不羁。曾从事科举,但从未中过,后又习武,亦无所成,乃自放于杯酒之间。而孙子陈亮的出生让他看到了希望。据《宋史·陈亮传》载,陈亮“生而目光有芒”(8) 。因此,陈益对这个孩子抱有无限期望。有一次他梦见一位状元,名叫童汝能。他认定这位状元就是他的孙子,于是为陈亮取名“汝能”,字同甫,颇为乡人取笑,但他不在乎。五十年后,陈亮果然高中状元,圆了祖父的状元梦。
陈亮幼时,由祖父启蒙,秉承了祖父那种粗率豪放、落拓不羁的性格。他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不是科举之路,他最喜欢读的不是儒家经典,而是历代史策。历代史策所载种种王霸业绩陶冶了他的豪迈性格。陈亮追慕历代英雄事迹,少时就“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9) ,“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10) 。大约在十八九岁时,陈亮参稽史策,考述十九位历史人物用兵成败之迹,著成《酌古论》,强调人谋在重大事变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显示出他超迈的才气与远见卓识。《酌古论》也成为陈亮步入社会结识名流的媒介。婺州知州周葵看到《酌古论》,极为赞赏,遂与陈亮相见,相与论难,奇之,称为“他日国士”④,并请为上客。陈亮年少时对史策的注重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不只是培养了他的豪侠之气,而且奠定了他后来思想的基本格调,使他得以融入浙东学派而创发事功之学。
事功之学毕竟是儒学自身的逻辑发展,是针对理学之偏弊而兴起,陈亮对理学的了解比较晚,到二十岁时与金华吕祖谦(字伯恭)一道参加科考而失利,客居周葵家中才开始了解理学的思想。陈亮从周葵那里得到理学启蒙,初闻学庸要义和“道德性命之学”。但在政治见解上,他与周葵相左。周葵是坚定的主和派,主张军民休息,以待中原之变。而陈亮则是坚定的主战派。《宋史·陈亮传》云:“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11) 因有知遇之恩,所以未见陈亮对周葵有直接批评。但很快陈亮以婚事离开周葵、离开客居了三年的临安,回到家乡永康。这三年,是陈亮一生很光辉的一段时期。他的声名此时渐渐传播出去。
陈亮在结婚之后的九年时间里,生计艰难,穷得连安葬母亲与祖父母的钱都没有。但在此期间,陈亮依然不忘天下事,婚后第二年即乾道二年(1166),他编成了《英豪录》,搜集纂辑了古代英雄豪杰之事迹,以佐证他在《酌古论》中的观点。乾道四年(1168),陈亮因慕诸葛亮之英豪,不再用“陈汝能”这一名字,而更名为“亮”,参加了婺州乡试,一举中了解元。次年春参加礼部会试,落第。陈亮之所以要不懈地参加科举考试,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一方面固然有世俗功名心的驱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希望有机会对策大廷而“试之以事”(12) ,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他在科考中往往不合程式,借题发挥一己之思想,被人目为狂妄。科考不成,他就作《中兴五论》上书孝宗,为孝宗进献平定中原恢复故国之长策。这是陈亮三十岁之前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可是这些思想为但求苟安的大臣所不喜,故虽奏入而不报,孝宗根本没看到。无奈之下陈亮再次落魄东归,决意闭门不出,专心读书著述。后来,陈亮又多次上书孝宗,孝宗终于看到并“赫然震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13) ,但终因大臣的阻挠而无果。陈亮也因此遭当道者忌恨,以致两次被诬入狱,受尽屈辱和折磨。(www.chuimin.cn)
自乾道五年(1169)至淳熙五年(1178)的十年间,是陈亮讲学进修的十年,也是其思想获得成熟发展的时期。此时学术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理学因张栻、吕祖谦、朱熹等人的努力而成为显学。但陈亮以道德性命之学无补于世事而大为不满,并开始一面读书钻研理学,一面讲学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与此同时,他还撰成了《三国纪年》,依然醉心于英雄事迹。不过其思想获得进一步的理论化。乾道八年(1172),陈亮开始聚徒讲学,家境也开始好转。淳熙元年(1174)之后,他开始脱贫,渐至富裕,几年后开始营建房屋,十分投入。陈亮积极地脱贫致富亦是其事功思想的一种反映。
陈亮的事功思想是在与朱熹的通信往复辩难之中集中表述的。淳熙九年(1182)夏,陈亮致书朱熹,以《杂论》十篇中的五篇寄请朱熹评阅。这是陈亮正式与朱熹讨论问题之始。直至光宗绍熙四年(1193)陈亮高中状元之时,即陈亮去世的前一年,朱熹发贺函给陈亮,论由吾身以至天下国家之意,仍是辩论口吻。可知,朱陈之争虽不如朱陆之争严重,然亦终未有相合处。集中的辩论在淳熙十一年到淳熙十二年(1184—1185)达到高潮,淳熙十三年(1186)后以双方都难以达成共识而告结束,历时四五年之久,曾引起当时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件大事。
除了与朱熹的交往,陈亮与当时词坛领袖辛弃疾(1140—1207)亦有很深的交情,两人性情相近,反对偏安,力主恢复。此外,陈亮与浙东师友郑伯熊(字景望,1124—1181)、郑伯英(字景元,1130—1192)、薛季宣(字士龙,号艮斋,1134—1173)、陈傅良(字君举,号止斋先生,1137—1203)、叶适(字正则,号水心,1150—1223)等都有比较密切的交往、良好的友谊和思想的交流。
陈亮的著作最初由其子陈沆于嘉定初年编成《龙川集》40卷,叶适作序。稍后由知婺州侯寿隽(字真长)刊刻于州学。另外有《外集》诗词4卷并行于世。此两种书是目前所知南宋末年至明初陈亮著作的唯一版本。从明中叶起,陈亮著作版本日增。1974年中华书局以清同治七年(1868)胡凤丹刻本为底本并参照成化本等,又增补了一些诗文,重编《龙川集》,改名为《陈亮集》30卷。1987年,邓广铭先生依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藏《龙川水心二先生文粹》(宋刻本)和《永乐大典》残卷作了进一步的增补和校订,合成《陈亮集》增订本39卷。200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邓广铭全集》,其所收《陈亮集》乃据邓广铭先生对1987年版文字的校补重排。2012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儒藏》精华编第238册,此册收有《陈亮集》,此本在《邓广铭全集》本的基础上,依照《儒藏(精华编)》编纂体例对校勘记和标点作了适当修订和补正,并将全书文字对照底本、校本重作校勘、订正,纠正了原有版本的文字讹误。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而李觏的人生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与学术追求,使得李觏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仍然坚持学术著述,形成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此外,李觏还著有其他多种文稿,直到晚年仍不辍著述,且以未能完成《三礼论》而感到遗憾。从李觏的著述情况来看,他主要的学术著作大体上完成于四十岁之前,而这一时期又是李觏人生中最不得志、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
2023-11-20
因而浙东学派在两支分派的代表吕祖谦、郑伯熊于同一年去世之后,渐渐发展成了事功学派,成为北宋诸子以来性理之学的歧出,是儒家内部发展出的自己的思想对抗力量。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继承和发展了浙东学派的传统,而浙东学派的开创者与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均有程氏的渊源。程朱性理之学即圣贤精微处,可见,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并非简单地反对性理之学,而是反对只尚内返、空谈心性。......
2023-11-20
此次上书已颇见叶适的学问与思想,显示出永嘉学派重事功、务实际的特点。叶适因为很早在朝为官,所以不仅仅是在言论中攻击苟且偷安的妥协派,而且有机会在实际的抗金斗争中立功。叶适不负所望,镇守建康,在长江沿线挡住了金兵主力的攻势,扭转败局,连战连捷,迫使金兵退却。《习学记言序目》是叶适摘录和评论历代学术著作的专著,共五十卷,凡经十四卷,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宋文鉴四卷。......
2023-11-20
“夫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对此,陈亮有如下批评:世之学者,玩心于无形之表,以为卓然而有见,事物虽众,此其得之浅者,不过如枯木死灰而止耳。不过,陈亮在特别强调具体事物之存在的同时,又有把道的存在虚置之嫌。......
2023-11-20
张载的人生志向与学术成就,同他的家庭环境与人生经历不无联系。这种记述,表明张载在京师讲《易》时,已经具有相当广泛的学术影响。归乡途中,张载因病结束了自己五十八年的人生旅程。但是,张载在学术研究方面却卓然成家。张载能够获取“率多超卓”的学术成就,与他宏大的学术志向与文化担当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张载与程颢、程颐切磋学术,即互有启发。但“志道精思”确为张载学术上自成一家的主要缘由。......
2023-11-20
经统计,朱震于六十四卦注解中,明引程颐《易传》处,就有一百条之多。 将朱震列为上蔡门人中之最优者。以上事实说明,朱震与朝廷内理学家往来甚多,其易学思想中的许多理论,都得益于当时的理学家。“汉上”二字,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主张朱震号“汉上”,居蒙泉。......
2023-11-20
后人把吕大临与其兄吕大忠、吕大均合称为“蓝田三吕”,“蓝田三吕”是张载关学中的著名弟子,张载去世后,他们又问学于二程,在二程门下,吕大临与谢良佐、杨时、游酢并称为“四先生”。在宋明理学史上,因吕大临似乎并非理学大家,加之其寿不永,英年早逝,故其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其不足道也。因此,吕大临实际上肩负着兼传张程、关洛二学的使命,其思想在宋明理学史上有着极为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
2023-11-20
命或天命是胡宏本体论的重要范畴之一,是其本体论三大原则之一,因而与心、性并列为三。而《中庸》“天命之谓性”则更清楚地规定了性与命的关系,认为性源于命,命已具有本体论地位。张载表达得更明确,他说: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天命不息之诚即是天道:“诚,天道也。”天命既然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和人的道德活动过程,也是其根据,无怪乎胡宏要将天命无息作为其本体论的基本原则之一。......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