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吕祖谦的理学在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中的重要成果

吕祖谦的理学在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中的重要成果

【摘要】:吕祖谦出生于宋代的书香门第、世宦之家,家学渊源深厚,号称“中原文献之传”。吕祖谦的思想除了深受家学的浸润濡染,还受到师友的相与和勉励之影响。吕祖谦宽容平和,同时与朱熹、陆九渊、陈亮等思想立场非常不同的学者从容交游,并深受朋友的推重。吕祖谦与朱熹先后游学于胡宪之门,由意气相投,故而能求同存异,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这些说法概括了吕祖谦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浙江婺州(今金华)人。吕祖谦出生于宋代的书香门第、世宦之家,家学渊源深厚,号称“中原文献之传”。一门之中,被全祖望选入《宋元学案》者,计七世十七人,其家学积淀之深厚,于此可见。

吕祖谦的思想除了深受家学的浸润濡染,还受到师友的相与和勉励之影响。吕祖谦年少时曾先后师从知名学者林之奇、汪应辰、胡宪。其中,林之奇系吕祖谦的叔祖吕本中的高弟,崇尚笃实,尝建议宋高宗“损思以益德,损用以益本,损华以益实”;汪应辰则“博综诸家,粹然为醇儒”,尝师事吕本中,以至诚为本治学,强调尽其在我,视学问之道为“揆于心而安,稽于古而合,措于事而宜”,把学问当成是使心安、与古合而处事合宜的事业;至于胡宪(号绩溪),作为胡安国的从子,把为学视为以克己工夫成就为己之学,朱熹亦曾问学于胡绩溪。胡宪为人宽厚平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吕祖谦,是吕祖谦能够从容交游于朱熹、陆九渊和陈亮之间的重要原因。

吕祖谦宽容平和,同时与朱熹、陆九渊、陈亮等思想立场非常不同的学者从容交游,并深受朋友的推重。

吕祖谦与朱熹先后游学于胡宪之门,由意气相投,故而能求同存异,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朱熹的许多著作,初成之后,都会与吕祖谦商讨,听取意见,而吕祖谦亦经常与朱熹相与往来问学,《近思录》虽署名朱熹,实际上是他们二人合作、编辑而成。对于陆九渊的思想、文章,吕祖谦颇为欣赏。他熟悉陆氏文风,曾于乾道八年(1172)主持礼部考试时得一文,读后曰“此必江西小陆之文也”,后来试卷拆封,果然是陆九渊的文章。朱熹、陆九渊虽然在学术上有较大分歧,但其于“本体”上毕竟没有显著的体现,而只是在“工夫论”有明显的争论,吕祖谦与同属“道学”阵营的朱、陆二人交好,似乎还不能表现出其为人之宽容、平和。但是,吕祖谦能与倡言事功之学的陈亮成为至交,以致吕祖谦去世之后陈亮还慨叹说:

亮平生不曾会与人讲论,独伯恭于空闲时,喜相往复,亮亦感其相知,不知其言语之尽。伯恭既死,此事尽废。(1) (www.chuimin.cn)

此足见其心胸之阔、交游之广、性格之平。

全祖望在《同谷三先生书院记》中说:

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2)

吕祖谦之“兼取其长”不仅包括他兼收并蓄朱、陆之学,甚至也指他收蓄了永康学派陈亮的事功之学,其学说带有非常浓厚的“经世致用”的务实色彩。“他将儒分为真儒和愚儒:‘徒诵训诂,迂缓拘挛,自取厌薄,不知内省’者是愚儒,而真儒是‘不为俗学所汩者’,唯‘实学’是求。‘实学’者,乃济世之学、功利之学也。”(3) 这些说法概括了吕祖谦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下面将分别简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