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认为,这要落在圣人之身或圣贤之心与万民之心之“如一”上。......
2023-11-20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浙江婺州(今金华)人。吕祖谦出生于宋代的书香门第、世宦之家,家学渊源深厚,号称“中原文献之传”。一门之中,被全祖望选入《宋元学案》者,计七世十七人,其家学积淀之深厚,于此可见。
吕祖谦的思想除了深受家学的浸润濡染,还受到师友的相与和勉励之影响。吕祖谦年少时曾先后师从知名学者林之奇、汪应辰、胡宪。其中,林之奇系吕祖谦的叔祖吕本中的高弟,崇尚笃实,尝建议宋高宗“损思以益德,损用以益本,损华以益实”;汪应辰则“博综诸家,粹然为醇儒”,尝师事吕本中,以至诚为本治学,强调尽其在我,视学问之道为“揆于心而安,稽于古而合,措于事而宜”,把学问当成是使心安、与古合而处事合宜的事业;至于胡宪(号绩溪),作为胡安国的从子,把为学视为以克己工夫成就为己之学,朱熹亦曾问学于胡绩溪。胡宪为人宽厚平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吕祖谦,是吕祖谦能够从容交游于朱熹、陆九渊和陈亮之间的重要原因。
吕祖谦宽容平和,同时与朱熹、陆九渊、陈亮等思想立场非常不同的学者从容交游,并深受朋友的推重。
吕祖谦与朱熹先后游学于胡宪之门,由意气相投,故而能求同存异,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朱熹的许多著作,初成之后,都会与吕祖谦商讨,听取意见,而吕祖谦亦经常与朱熹相与往来问学,《近思录》虽署名朱熹,实际上是他们二人合作、编辑而成。对于陆九渊的思想、文章,吕祖谦颇为欣赏。他熟悉陆氏文风,曾于乾道八年(1172)主持礼部考试时得一文,读后曰“此必江西小陆之文也”,后来试卷拆封,果然是陆九渊的文章。朱熹、陆九渊虽然在学术上有较大分歧,但其于“本体”上毕竟没有显著的体现,而只是在“工夫论”有明显的争论,吕祖谦与同属“道学”阵营的朱、陆二人交好,似乎还不能表现出其为人之宽容、平和。但是,吕祖谦能与倡言事功之学的陈亮成为至交,以致吕祖谦去世之后陈亮还慨叹说:
亮平生不曾会与人讲论,独伯恭于空闲时,喜相往复,亮亦感其相知,不知其言语之尽。伯恭既死,此事尽废。(1) (www.chuimin.cn)
此足见其心胸之阔、交游之广、性格之平。
全祖望在《同谷三先生书院记》中说:
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2)
吕祖谦之“兼取其长”不仅包括他兼收并蓄朱、陆之学,甚至也指他收蓄了永康学派陈亮的事功之学,其学说带有非常浓厚的“经世致用”的务实色彩。“他将儒分为真儒和愚儒:‘徒诵训诂,迂缓拘挛,自取厌薄,不知内省’者是愚儒,而真儒是‘不为俗学所汩者’,唯‘实学’是求。‘实学’者,乃济世之学、功利之学也。”(3) 这些说法概括了吕祖谦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下面将分别简述之。
有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_流式的文章
饶鲁与吴澄,是元代在南方传播道学的两位著名代表。同时,尽管饶鲁一生均在南宋,但由于其学说的影响在其生前所及仅限于民间、地方,反倒是其再传弟子吴澄在元代大大发扬了他的学说。因此,本节把饶鲁的思想当作元代道学的一部分,予以介绍和讨论。饶鲁虽于《宋史》无传,但其在地方志中却地位甚高:明、清两代均入余干、万年的乡贤祠,1512年李梦阳等恢复东山书院时从祀理学祠。......
2023-11-20
心迹论正是偏重于从客观面立意的道物论落在人之主体自身方面而言。胡寅坚持源流一贯、表里一如、名实相符的观点,从而力主心迹一体不二之论,强调心迹的内在统一性、不可分割性。这就充分表明心迹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因此,胡寅所主张的是以心(仁心)为本的心迹不二论,这是正确合理的取向。因为表露于外的“迹”即是隐藏在内的“心”的显现,内与外、心与迹是一致不二的。......
2023-11-20
虽然陆九渊仅年长杨简两岁,但后者仍向前者执定师生礼。他们师徒的这段交往,成为心学史上乃至宋明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就根本而言,杨简的心学思想主要展现为一系列“觉悟”的历程,并以“觉”和“不起意”为本体—工夫论系统,最终贯穿和落实于他所肯认的仁学思想之中。在正式讨论杨简的以“觉”和“觉悟”为核心的心学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觉”和“觉悟”做一点简要交代。......
2023-11-20
命或天命是胡宏本体论的重要范畴之一,是其本体论三大原则之一,因而与心、性并列为三。而《中庸》“天命之谓性”则更清楚地规定了性与命的关系,认为性源于命,命已具有本体论地位。张载表达得更明确,他说: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天命不息之诚即是天道:“诚,天道也。”天命既然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和人的道德活动过程,也是其根据,无怪乎胡宏要将天命无息作为其本体论的基本原则之一。......
2023-11-20
胡寅自少即闻过庭之训,广泛诵习儒家经典,深受儒学的熏陶,尤其是年轻时通过胡安国而得以研习二程理学和春秋学,这对他的学问致思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胡寅辟异端的根本立场及其为学与为治的基本主张也散见于他的文集——《斐然集》之中。胡寅作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儒学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始终一贯而又十分灵活地运用了儒家的中道观念。......
2023-11-20
杨时自幼聪慧颖异,二十四岁登进士第,不汲汲于功名,一心向学,二十九岁在京师闻程颢之名,遂往颍昌拜见,执师弟子礼。及其南归,程颢目送,有“吾道南矣”之叹,因而后世称杨时在闽中所创学派为“道南学”。程颢死后,杨时又以师礼见程颐于洛,时年四十,有程门立雪之典故,其尊师重道,为学者称叹。后学者建书院为杨时立祠致祭。政和二年,杨时知萧山,罗从彦自延平来学,杨时喜其才学,遂告以心传之秘。......
2023-11-20
由此可见张栻对理学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胡宏去世后,张栻成为湖湘学派的宗师。 在此,朱子深切地表达了他对张栻的沉痛哀思,并直接指明了张栻对他以及当时南宋理学的重大影响。另外,朱子在《祭张敬夫殿撰文》之中,更是精详地记叙了张栻与他之间的互动来往关系及其对他的学思演进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