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胡宏的道学思想与宋元道学演进的独特性与继承性

胡宏的道学思想与宋元道学演进的独特性与继承性

【摘要】:胡宏是南宋著名道学家胡安国之子,胡氏父子皆为当时有名的学者。胡宏的兄弟胡宪、胡实均是南宋有名的学者。因此对胡宏的思想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章不拟全面阐释胡宏的思想,而是力图在宋明道学演进的大背景中重新诠释胡宏的道学思想,从本体论这一特定领域重新理解胡宏的道学思想,试图阐明其思想的独特性与继承性,并对胡宏的思想予以重新评价。胡宏的思想无疑是继承北宋道学而来,但其思想与其他道学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

胡宏,字仁仲,福建崇安人,生于徽宗崇宁四年(1105),卒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享年五十七岁,因长期寓居湖南衡山五峰之下,学者称其为五峰先生。

胡宏是南宋著名道学家胡安国之子,胡氏父子皆为当时有名的学者。胡安国是著名的经学家,所著《春秋传》为南宋治《春秋》者所宗仰,明初被定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胡宏的兄弟胡宪、胡实均是南宋有名的学者。朱熹吕祖谦、张栻号称东南三贤,而朱、吕是胡宪的学生,张栻则从学于胡宏,可见胡氏兄弟在当时思想界的地位。胡宏幼承家学,自觉地以弘扬道学为己任。他说:

道学衰微,风教大颓,吾徒当以死自担。(1)

胡宏是北宋道学向南宋道学过渡的关键人物之一,全祖望编著《宋元学案》,对胡宏评价很高:(www.chuimin.cn)

绍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有过于《正蒙》,卒开湖湘学统,今豫章以晦翁故祀泽宫,而五峰缺焉,非公论也。(2)

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胡宏应占有一席之地。他终生不事科举,致力于学术,游学于衡山之下二十余年,湘衡一带士人影从。他先后讲学于碧泉、道山等书院,张栻、杨大异、彪居正、吴翌、孙蒙正、赵孟、赵棠、方畴、向吾等都是他的高足,朱熹虽未直接师从于他,但在思想上也颇受他的影响,故《宋元学案》将其列为胡宏的私淑弟子。明人彭时称胡氏父子“俱为大儒,遂启新安朱氏、东莱吕氏、南轩张氏之传,而道学遂盛以显”(《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七)。朱熹也称胡宏学识丰富,节操高洁,“当时无有能当之者”(3) 。可见胡宏在北宋道学向南宋道学转变的过渡时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现代人在叙述宋代学术思想史时很少注意到胡宏,近现代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者如胡适冯友兰先生在其哲学史著作中即未曾提到胡宏其人其学,港台学者较早注意到了胡宏在道学中的地位,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先生给胡宏以极高的评价,当代大陆学者所著哲学史著作也开始予胡宏思想以一定的地位。但是,这些研究成果或浅尝辄止,或言而不当,或失于片面,远未达到全面、系统、科学论释胡宏其学,理解胡宏其人的目的。因此对胡宏的思想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本章不拟全面阐释胡宏的思想,而是力图在宋明道学演进的大背景中重新诠释胡宏的道学思想,从本体论这一特定领域重新理解胡宏的道学思想,试图阐明其思想的独特性与继承性,并对胡宏的思想予以重新评价。

胡宏的思想无疑是继承北宋道学而来,但其思想与其他道学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他提出的一些颇具特色的命题发前人所未发,如“性立天下之大本”的性本论,“未发只可言性,已发乃可言心”“心以成性”的心性论,“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的理欲观,“善恶不足言性”的人性论等。这些命题在宋明道学中的意义并非特别清楚,在当代不同学者间也产生了一些争议。笔者认为,胡宏这些命题、思想必须置于宋明道学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即必须阐明北宋道学的基本精神,并澄清胡宏对北宋道学的继承关系,才有望认识胡宏思想的内涵与意义。因此,我们首先分析胡宏对北宋道学的继承关系,再以此为基础较系统地诠释胡宏的本体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