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胡寅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流式叙述

胡寅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通史(宋元卷)》流式叙述

【摘要】:胡寅自少即闻过庭之训,广泛诵习儒家经典,深受儒学的熏陶,尤其是年轻时通过胡安国而得以研习二程理学和春秋学,这对他的学问致思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胡寅辟异端的根本立场及其为学与为治的基本主张也散见于他的文集——《斐然集》之中。胡寅作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儒学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始终一贯而又十分灵活地运用了儒家的中道观念。

胡寅(1098—1156),字明仲,一字仲虎,又字仲刚,号致堂,建州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本系胡安国堂兄之子,但因家境贫寒、生计艰难而被胡安国收养并认作长子。由于深受胡安国之学行志业的影响,以及处身于世衰道微、动荡不安的两宋之交,胡寅慨然以倡明道学和救世济民为己任。他既立身朝廷,积极参与现实政治,为对治朝政腐败、抗击外敌入侵而竭心尽力,以期复兴中原、实现统一;同时又发奋治学、勤勉修为,力辟异端邪说以扶持儒家正道,并由此为救治时弊、经邦济国指示大道良方。胡寅自少即闻过庭之训,广泛诵习儒家经典,深受儒学的熏陶,尤其是年轻时通过胡安国而得以研习二程理学春秋学,这对他的学问致思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胡寅吸收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观念来建构其理学,并对佛、道、玄诸家学说的弊病展开批评,《崇正辩》即是其辟佛崇儒的力作。另外,胡寅辟异端的根本立场及其为学与为治的基本主张也散见于他的文集——《斐然集》之中。而他通过对《资治通鉴》所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议来阐发儒家义理及昭明为政治国之道,著成《读史管见》一书,这显然又继承了胡安国《春秋传》所体现出的“即事以明理”和“依理以处事”的务实学风。

胡寅作为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儒学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始终一贯而又十分灵活地运用了儒家的中道观念。无论是通过对异端邪说的批判来昭显儒家正道,还是借助对历史的品评来指责时弊和阐发为政思想,他都是立足于中道观念来展开的。易言之,他的整个理学思想即是在中道观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这可以体现在其道物一体说和心迹不二论之中。在道物说中,胡寅认为,“道”是万事万物存在及运化的根据,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真实性,且“道”必是能够济人利物、开物成务的有用之道;“物”是天地间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必具有真实性及其作用和价值。道物之关系为:万事万物皆以道为本原,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道与物一体不离。而在胡寅的心迹论中,“心”主要是指道德本心,有时亦就经验意义之心而言;“迹”是指人的一切行事作为及其产生的结果。心迹之关系为:心是迹的根源,迹是心的显现,心与迹圆融不二。显然,这些主张都蕴含着中道的理念。胡寅之所以如此推重儒家的中道思想,主要是因为在他看来,中道乃是究极圆满之道,具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大公至正、纯粹精一、赅摄万有、圆融一切的特征,可以充分体现出儒家的根本精神;同时,中道融摄道、理、心、性诸本体性范畴之义涵,既是万事万物存在及运行的根本法则和一切价值的来源,也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理想和最高境界。正是因为这种中道观念的贯彻和运用,所以其整个理学充满了圆融辩证的色彩。(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