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认为,人的“气质之性”与气禀关联。张载利用儒家的“中正”观念,肯定“大中”即是“天地之道”,同时也强调“中正”是一个重要的人道原则。在张载看来,作为人道原则的“中正”兼含“中”与“正”两个方面的意涵。但是,张载所理解的“中正”,也是人的“天地之性”的具体体现。张载认为,人能够保持“中正”这一美德,并在生活中以“中正”这一原则规范自身的行为,是其能够“大居正”的基础与前提。......
2025-09-30
胡安国以正心明道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其实质即在于明识和挺立人皆固有的本心仁体。于是,经世致用的关键便落在如何发明本心、开显仁体的问题上。对此,胡安国既强调穷理致知实践,又颇重察识和持养工夫。在他看来,本心即是天理,天理遍在于万事万物,通过穷究事物之理以至于融贯相通就可以明识本心。而明得本心之后,又须对本心加以操存涵养,以使本心持存而勿丧失。胡安国主张通过穷理致知以明识本心,并由察识和涵养以持存本心。
首先,就穷理致知方面来说,胡安国在论及君王应当如何正心的问题时指出:“正心之道,先致其知而诚其意,故人主不可不学也。”(43) 此直接点明正心之道在于先致知以诚意,并据此劝导人君必须务学,由学以致其知。这显然是对《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一观点的直接吸收。不过胡安国几乎不讲“诚意”这一环节,而主要探讨“致知”的问题。他说:
穷理尽性,乃圣门事业。物物而察,知之始也;一以贯之,知之至也。无所不在者,理也;无所不有者,心也。物物致察,宛转归己,则心与理不昧。故知循理者,士也。物物皆备,反身而诚,则心与理不违。故乐循理者,君子也。天理合德,四时合序,则心与理一,无事乎循矣。故一以贯之,圣人也。(44)
据此可知,胡安国所理解的“致知”有四个要点:其一,“致知”即穷理尽性的道德修养工夫,而并非纯粹追求客观知识的认知活动。“穷理”侧重于从致知的过程与手段来说,指即事即物而穷究其所以然和所当然之理;“尽性”侧重于从致知的目的和结果来说,指透彻地了解或充分地发挥人所固有的道德本性。其二,“致知”的关键在于“穷理”,即“物物致察”,也就是体察万物、穷究万理。而所要体究之“物”的内容广泛,大凡客观外在的事物和主观内在的心性等都包括在内。胡安国曰:
物物而察,则智益明,心益广,道可近矣。又岂逐物而不自反哉?又岂以己与物为二哉?察于天行以自强也,察于地势以厚德也,察于云雷以经纶也,察于山泉以果行也,察于尺蠖明屈信也:远察诸物,其略如此;察于辞气颜色尊德性也,察于洒扫应对兼本末也,察于心性四辞养浩然之气也:近察诸身,其要如此。(45)
可见,察物穷理的工夫主要包括体察外物与省察己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所察事物涵盖甚广,涉及自然现象、社会事物及道德心性等方面。而投身于万事万物体究其所以然之理,会不会使人沉溺其中而不知反求诸己呢?胡安国在此特别指出,对万事万物加以体察、考究并不会令人陷溺于事物之中而不知自反,亦不会导致己物统一关系的割裂,而只会让人更加地通达事理,心量更加的宽广,从而日益接近大道本原。胡安国正是在深刻体认到己物本来统一及心本即是理的前提下,才尤其强调“物物致察”的,其力主察物穷理的根本目的也就在于明识“心即理”,从而挺立人之本心善性。其三,“致知”既是穷究事物之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认本心所固有之理,即发明本心的过程。因为在胡安国看来,“天理根于人心”(46) ,“心者,事物之宗”(47) ,即人心本来就涵具天理,万事万物之理皆统摄于、内在于人之本心,都是本心天理流行发用之体现,所以对具体事物之理的穷究也就是一个体察和明识本心的过程。当然,穷理致知只是明天理、显本心的一个重要的方便法门,其最终目的乃在于达到那一切心思意念和施为举动都是天理之流行、本心之呈现的境界,也就是臻于“心与理一”或“心即理”的圣人境界。(48) 其四,“致知”是一个始终有序、渐次升进的修养过程。就一事一物而穷究其理(分殊之用),从而逐渐把握到特殊的、有差异性的具体事物之理,这是致知的开始。而致知的最终目的在于贯通所明得的具体事物之理,从而上达具有普遍性和统一性的本体之理(理一之体)。这也就是要明通万事万物之理的根源——天理本体,亦即挺立人所固有的道德本心,人生修养至此便臻于“心与理一”,即彻底领会“心即是理”的圣人境界,而整个致知的过程亦得以最终完成。显然,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步步践履、循序渐进甚至无有穷尽的修养过程。从知道应该遵循天理行事的士,到乐于依循天理而为的君子,再到自然而然由天理而行的圣人,这既是致知工夫所造就的三种不同的人格修养境界,也是致知实践本身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三个阶段或步骤环环相扣、密切关联,从而使致知活动成为一个逐步展开、渐次升进、层层深入的过程。
胡安国十分注重致知活动的过程性,强调即事即物穷理的践履实行和逐步积累,以及由士至君子再到圣人的循序渐进,反对空谈性命之理与“一超直入”。其弟子曾几认为:“四端五典每事扩充,亦未免物物致察,犹非一以贯之之要。”(49) 这即是说,若事事物物都加以穷究,则未免太繁琐、滞碍,此并非一以贯之的关键。胡安国批评这种看法“是欲不举足而登泰山,犹释氏所谓不假证修而语觉地也”,并指出“四端固有非外铄,五典天叙不可违。在人则一心也,在物则一理也。充四端可以成性,惇五典可以尽伦,性成而伦尽,斯不二矣”。(50) 在他看来,四端之心内在于人的本性,为人性所固有,五常作为先天的道德伦理法则不可违逆。充扩四端之心,可以成就人的本性,即将人的本性充分地、具体而真实地呈现出来;笃行五常,可以克尽伦常之道。唯有尽性尽伦,才能达到“心与理一”的境界。可见,胡安国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唯有通过“物物致察”的下学工夫,才能“一以贯之”地上达本体。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切实的修养工夫,才能够真正地明识、体证本心天理。胡安国把尽心成性也视为穷理致知的内容,这一方面说明他所理解的致知主要是一种道德修养工夫,另一方面则表明致知在他这里是内外兼修的工夫。无论是外求还是内推,其最终指向都是内在的道德本心(或道德本性),并且在实现方式上都是即用以求其体。(https://www.chuimin.cn)
胡安国对这样一种具有“即用求体”特点的穷理致知工夫的推崇,表明他颇为注重践履实行,强调由下学而上达。在他看来,主张通过穷理致知的下学工夫以上达本心天理本体,这正是儒家圣学的基本特质与优长所在。他指出:“圣门之学,则以致知为始,穷理为要。知至理得,不昧本心,如日方中,万象毕见,则不疑其所行而内外合也。故自修身至于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矣。”(51) 这就是认为,儒学强调以穷理致知为先,一旦识得天理而显明本心,则所行必合于本心天理,即一切行事作为皆是本心天理的流行发用,无论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能如理得当。由此可知,胡安国是以穷理致知作为明识本心的前提条件,而又将明识本心视为修齐治平的关键。
对于如何发明本心、挺立本心,胡安国除十分注重穷理致知的工夫外,还比较重视察识与持养的工夫。穷理致知主要通过穷究事物之理的方式来明识本心,而察识与持养则着重于对本心的直接体认与存养。这两者绝非可以截然分割,而是相辅相成、互促互发的。穷理致知中的“充四端可以成性”与察识涵养工夫有交叉融合之处,其“物物致察”之“察”的观念也体现在察识涵养工夫上。就存养本心的问题,胡安国指出:
能操而常存者,动亦存,静亦存,虽百起百灭,心固自若也。放而不知求者,静亦亡,动亦亡,燕居独处,似系马而止也。事至物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矣。是以善学者,动亦察,静亦察,无时而不察也。持之以敬,养之以和,事至物来,随感而应,燕居独处,亦不坐驰,不必言致其精明以待事物之至也。②
在他看来,人若能持存自己的本心而勿失,则无论应事接物,还是静居独处,本心都如如常在;若放失其本心而不知寻求,则无论是静处之时,还是动为(或施为)之际,本心都是被遮蔽的,以致事物至于跟前却麻木不仁。因此,善学者应当时时注意体察自己的本心,并对之加以持养保任而勿令其丧失,从而能够在遇事接物之际随心应对,而闲居独处之时也不至于心思杂乱。在这里,胡安国强调“察识”与“持养”的工夫,所谓“察识”是指在本心之流行发见处(心之用)体认本心(心之体),而“持养”则指持守、涵养本心以使之常存不失,持养之道在于主敬。(52) 从胡安国的论述来看,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先后次第的问题,即先察识而后持养:先察识本心之发见,并就此发见处体证心体,然后再对本心加以操存涵养。这一先察识后涵养的工夫显然也是要开显、挺立人所固有的本心善性。
总之,在如何正心明体的工夫上,胡安国强调躬行践履和循序渐进,力主穷理致知与察识持养兼修。这两个方面的工夫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皆具有即用以明体的特点,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吾人内在心性的显明与挺立。
相关文章
张载认为,人的“气质之性”与气禀关联。张载利用儒家的“中正”观念,肯定“大中”即是“天地之道”,同时也强调“中正”是一个重要的人道原则。在张载看来,作为人道原则的“中正”兼含“中”与“正”两个方面的意涵。但是,张载所理解的“中正”,也是人的“天地之性”的具体体现。张载认为,人能够保持“中正”这一美德,并在生活中以“中正”这一原则规范自身的行为,是其能够“大居正”的基础与前提。......
2025-09-30
因为,在北宋道学代表人物中,是周敦颐通过其《太极图说》率先建构了完整的宇宙生成理论。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由“无极”这个动静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体产生出“太极”;“太极”由于自身的“动”“静”而区划出“阴阳”,这是宇宙演化的第一个阶段。从而使儒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了自己系统的宇宙生成论。周敦颐宇宙生成论在......
2025-09-30
《复性书》4300字,是李翱二十九岁时所撰写。凡研究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宋明理学者,都无法绕开李翱,不可不提其《复性书》。李翱之所以能凭年轻时这篇篇幅不长的文字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李翱的《复性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开创儒学“新范式”的作用与意义。 比照并进一步引申库恩的这种“范式”理论,李翱的《复性书》堪称开创唐宋时期儒学“新范式”的典范。......
2025-09-30
胡安国的为学旨趣在于“明体以致用” ,即以经世致用作为根本目标,以正心明道作为前提条件。对于如何正心明道,胡安国力主穷理致知与持养扩充的下学工夫。落实到胡氏自身的为学经历上来说,这一工夫则主要表现在通过对《春秋》经的诠释以阐明和标举儒家的根本大义。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青年时修习洛学与春秋学的从学经历。......
2025-09-30
杨时自幼聪慧颖异,二十四岁登进士第,不汲汲于功名,一心向学,二十九岁在京师闻程颢之名,遂往颍昌拜见,执师弟子礼。及其南归,程颢目送,有“吾道南矣”之叹,因而后世称杨时在闽中所创学派为“道南学”。程颢死后,杨时又以师礼见程颐于洛,时年四十,有程门立雪之典故,其尊师重道,为学者称叹。后学者建书院为杨时立祠致祭。政和二年,杨时知萧山,罗从彦自延平来学,杨时喜其才学,遂告以心传之秘。......
2025-09-30
李觏治《易》,对宋代象数学派代表人物刘牧的易学有所批评,赞赏王弼解《易》的思想方法。李觏的《删定易图序论》成书于《易论》之后。但从李觏两部易学著作的基本内容来看,在哲学史的视域之内,应当先考察其在《删定易图序论》中论述的《易》学思想。李觏的《删定易图序论》是对刘牧易学思想的批评。因此,李觏论《易》,取《易传》所说,并不否定《河图》《洛书》。......
2025-09-30
而李觏的人生已经达到这样的境界。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与学术追求,使得李觏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仍然坚持学术著述,形成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此外,李觏还著有其他多种文稿,直到晚年仍不辍著述,且以未能完成《三礼论》而感到遗憾。从李觏的著述情况来看,他主要的学术著作大体上完成于四十岁之前,而这一时期又是李觏人生中最不得志、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
2025-09-30
从周敦颐父亲为官的情况来看,周敦颐实出身于一个下层官僚家庭。周敦颐母亲郑氏的家庭境况优于周家。周敦颐为官为人们所称道者首为其遇事果决,办事干练。其后,周敦颐调任多方地方官吏,始终自觉保持这种果决的工作作风。周敦颐为官正直,力求公正执法,这也是其受人称道的重要原因。周敦颐存世的学术著述,主要是《太极图说》与《通书》。有关周敦颐著述的记述较早见于潘兴嗣的《周敦颐墓志铭》。......
2025-09-30
相关推荐